老人總是健忘 試試這些小對策
人老了,記憶比自己年輕時差,比身旁的中、青年人,更自愧不如。但在生活中出現了碰見熟人記不起姓名,自己說過的話,自己又三番五次地說,別人說你啰嗦時,就發出了忘事了、腦子不管用了的感慨。
成年人隨年齡的增長,記憶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是人人皆知的事實,可是記憶下降的程度,每個人的表現卻有很大差異,有的人雖然年齡很高卻記憶仍好,被周圍人譽為“電腦”。也有人未老先衰,整日丟三落四,如上街買東西忘帶錢,回家找不著門等,這種情況出現后,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和治療。
老年人記憶減退究竟有哪些因素呢?
1.疾病因素
老年人易患的動脈硬化癥、高血壓、糖尿病等,會影響大腦神經系統功能,影響到腦細胞營養的供給,使腦細胞活力不足,智力逐漸衰退。特別是人在中年時期若患上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癥,進入老年后將成為老年癡呆的高發人群。而影響智力的這些疾病多由于不良生活因素所致。所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預防疾病,是避免老年期發生智力下降的有效措施。
2.遺傳因素的作用
遺傳因素對人的影響是廣泛的,能導致多種疾病和生理異常現象,對智力的影響亦不例外。在同一家庭里,一些人往往進入某一年齡段后,甚至在中年時期就出現記憶力減退、智力下降等非正?,F象,這大都是由家族遺傳性因素所造成。這種性質的老年性記憶力減退,在生活中并不多,但其往往是不可逆轉的。
3.自我認同的結果
人到老年,尤其是剛離開工作崗位退休之后,不免產生暮年將至、人進老年萬事休的頹廢心理。加之因“人老糊涂”的傳統觀念和許多事情的影響,在一些人的潛意識中,自覺和不自覺地接受了“老”的事實,感覺腦袋瓜越來越不聽使喚,一切都不行了,平時懶得動腦用腦,致使大腦長期處于抑制狀態,腦細胞缺少刺激,腦功能得不到利用和強化,造成腦逐漸老化、衰變。再加上老人在生理和感官上發生一系列障礙,如腿腳不便,聽力、視力下降,因病長期臥床等,使得老人減少了與外界的接觸,加速了智力的衰退。
4.社會因素的影響
在西方有些國家,人進入老年,往往被公認為“老朽”,老人在社會上得不到公正的對待,加之西方社會人情淡薄,老人成了社會以至家庭“多余的人”,老人由此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對社會漠不關心,對新知識、新事物懶得關注,進而造成生理和智力迅速老化。而中國、美國科學家的合作研究表明,東方社會(尤其是中國)有尊重老人的歷史傳統,老人就少有智力衰退的表現。中國老年人的智力“得分”明顯高于美國。
老人總愛忘小事怎么辦
1、記不住數
人們對門牌號、日期、生日和密碼等信息的記憶屬于陳述性記憶(也稱外顯性記憶)。美國波士頓貝斯以色列執事醫療中心記憶診所所長扎爾迪·坦恩博士稱,如果不刻意去記它們,大腦就會自動將其遺忘。
對策:坦恩建議,可以給這些難記的數字賦予一定的意義,比如,某人的生日是國慶節后第8天等。
2、忘了打算要干啥
走進一個房間,卻忘記了要拿什么,這可能是分心所致。
對策:坦恩博士建議,去另一房間前,可以先想象一下打算取的物體,也可以采取聯想法,如要取夏天的衣服,可以想象一下沙灘上穿著泳衣的情景,增強記憶力。
3、找不到鑰匙
經常忘記鑰匙、錢包或公交卡等日常物品放在何處,可能是注意力出現了問題。
對策:美國認知障礙癥協會專家伊麗莎白·埃德嘉麗博士表示,放東西時,應集中注意力,默默地或者大聲告訴自己放在了哪,如“我把鑰匙放進大衣口袋了”。還可以將易忘記的小物品固定放在一個地方,如將鑰匙掛在一進門的掛鉤上。
4、記不住名字
大多數人很少忘記面孔,但90%—95%的人都感到記別人名字難,這與記憶儲存以及記憶重新獲取(回想人名)有關。
對策:埃德嘉麗博士建議,見到陌生人多看幾眼,心中默默重復該人的名字至少三遍,將他們的特征與其姓名相關聯,或者在交談時多提及該人的名字,都能幫助記憶。
(責任編輯:鄒華振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水果界的維C翹楚,你了解多少?
2024-11-01馬齒莧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可以治療白發嗎?
2024-11-01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