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多是什么原因?專家解析汗與健康的關系
出汗是正常生理現象,它有助于調節體溫、促進體內“毒素”外排,盲目抑制排汗反而對健康不利。出汗過多往往是一些內科病的外在表現,如甲亢、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風濕熱、結核病等,患者常出現自汗、盜汗等異常現象。
汗與健康存在著很大的聯系
能不能出汗預示著病是否康復
例如,有些人偶感風寒,總是喝完姜湯后臥床,蓋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這是因為著涼感冒的人,汗腺受寒而阻,不能以出汗方式散熱,導致體溫升高;喝湯蓋被后,汗腺因受熱而舒張,從而排出汗液,散發體熱,降低體溫,真可謂“汗到病除”。
出汗的多少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
過多出汗,可造成人體血液循環的流量減少,循環變慢,使得人體的散熱量趨減,從而導致體溫升高。大量出汗,還能使人體鹽分流失,細胞因缺鈉而造成熱痙攣。
我國傳統醫書《內經》也列出許多用“出汗”診斷疾病的例子。例如,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較少,但小便卻多;肝臌脹(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黃色并略帶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風的先兆;體質虛弱的人,睡眠時容易盜汗;而在高燒出汗后,常常會導致體溫下降、四肢冷厥等癥狀。
不同部位出汗也有講究
頭面部汗多的人群多屬于氣虛、脾虛,表現為口渴、不想吃飯,多為積食,可減少進食量、吃清淡飲食緩解。手足心多汗多半是心脾虛,也可能是胃熱或熱證。心窩、胸口多汗則通常是虛證的表現,要防止思慮過度。
此外,汗的顏色要尤其注意
如果出現黃汗則要開始警惕,平時可多增加清熱瀉火的食物。但汗味重并不用太過擔心,尤其是女性常常會選擇使用一些抑汗產品,這反而會影響人體正常排毒。
出汗可分3種類型
根據不同特點,出汗可分為3種類型,調理方法也不盡相同:
第一、氣虛型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自汗類型。患者多表現為體質虛弱、體力下降,輕微活動后就流汗不止。在調理的時候要以“補”為主,加強固攝,平時可以多吃如黃芪、大棗、山藥等補氣食材,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通過動作舒緩、動靜結合的運動增強體質,如打太極拳、練八段錦等。
第二、陰虛型
有的氣虛患者兼有陰虛,除體質虛弱外,還有內火旺、身體發燙,手腳心熱,容易煩躁等表現。晚上睡覺時出汗、醒來汗止,也就是“盜汗”。針對氣陰兩虛的人,應當從益氣養陰、滋陰清火著手,平常可吃一些百合、銀耳、枸杞、洋參,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必要時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等中藥調理。
第三、陽虛型
還有一些人特別怕冷、怕吹風,身上時常無緣無故地冒冷汗,總是手腳冰涼、容易感冒。這可能是由較重的氣血不足,導致陽氣虧虛所致。對此,不可按常規辦法清熱止汗,而要用溫陽固攝的方法進行調理。平常注意心態平和,避免情緒大起大落;飲食上做到營養均衡,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煙酒等;氣溫變化時及時增減衣物,預防感冒。
(責任編輯:潘瑋璐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蒲公英泡茶,解鎖健康新方式
2024-10-23三陰交定位指南,健康養生新起點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