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為何會“傳染”了一家人?相似生活習慣成重要誘因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內科糖尿病專科副主任 楊川教授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期望壽命的延長,以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為代表的“慢性病”的概念越發深入人心。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夫妻之間、子女之間甚至大家庭成員間,罹患同一種疾病或多種疾病。其中,以家庭為單位出現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肥胖、糖尿病、胃炎、大腸癌、肺癌的聚集現象尤為嚴峻。因此,在社會上慢慢流傳出一種說法“慢性病會傳染”!真有其事嗎?我們請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內科糖尿病專科副主任楊川教授來解釋一下。
慢性病危害遠高于傳染病!
楊川教授介紹說,對于慢性病這個概念比較專業的描述是“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其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
在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中,把慢性病歸納為: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內分泌、腎臟、骨骼、神經等疾病。從這兩個定義上看,慢性病應該是不傳染的。
雖然慢性病不傳染,但得病的人數更多,危害比傳染病更劇烈。上述《規劃》中認為:“慢性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類疾病,已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慢性病的發生和流行與經濟、社會、人口、行為、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狀況等對健康的影響逐步顯現,慢性病發病、患病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多,群眾慢性病疾病負擔日益沉重。慢性病影響因素的綜合性、復雜性決定了防治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因此,需要廣大醫務人員及患者共同努力對慢性病進行防治。
慢性病雖不傳染卻會出現聚集現象
既然慢性病不傳染,那為什么會出現慢性病聚集現象呢?楊川教授進一步解釋說,我們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傳染病,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因此,傳染病之所以會“傳染”,關鍵是其病因是“各種病原體”,這些醫原體可以通過空氣、水源、食物、接觸、土壤、垂直(母嬰)等方式傳播傳染。因此,嚴格意義上的傳染病很多,但也需滿足3個條件,即傳染源(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播途徑(病原體傳染他人的途徑)及易感人群(對該種傳染病無免疫力者)。
一般而言,慢性病致病原因復雜,很少是單一因素,更不是單一的病原體所致,雖然有些慢性病的確與病毒、細菌、真菌、線粒體、衣原體等有關,但對于這些病原體導致慢性病的研究都表明,其大部分都不是直接或唯一的致病因素,而且這些病原體的傳播途徑也很難歸一化,往往比較多且多數不清楚,也沒有非常明確的易感人群,很難認為他們具有傳染性。
慢性病為何出現聚集?相似生活習慣成重要誘因
為什么慢性病也會具有像傳染病一樣的聚集現象呢?首先,這些疾病大多數都有“遺傳易感性”,也就是:在多基因遺傳病中,若干微效致病基因的累加作用,使帶有致病基因的個體具有患病的遺傳基礎,這種由多基因遺傳基礎決定的患某種多基因遺傳病的風險稱為易感性。所以易感性僅指個體的遺傳基礎。
而易患性與發病閾值在多基因遺傳病中,由遺傳基礎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決定了一個個體是否易于患病,稱為易患性。易患性的變異呈正態分布,也就是群體中大多數個體的易患性都接近平均值,易患性很低和很高的個體數量都很少。當一個個體的易患性高達一定水平即達到一個限度時,這個個體將患病。這個易患性的限度稱為閾值。這樣,連續分布的易患性變異就被閾值劃分為兩部分:大部分為正常個體,小部分為患者。閾值代表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發病所必需的、最低的易感基因(即致病基因)的數量。
夫妻、子女或者大家庭成員,長期遵循相同的飲食、睡眠、居住環境等,極易導致家庭成員患上同一種疾病。例如,一家三口喜食油膩、動物內臟,非常容易造成家人患脂肪肝。夫妻之間一方吸煙,會造成家庭成員長期生活在二手煙環境中,肺部健康受損。同時,一些慢性病的微效致病基因也通過遺傳方式可在家族成員中散布,這樣就很容易“群體性”發生某種特定的“慢性病”,這種情況不是“傳染”,而是“遺傳”加“環境”共同導致的結果。
良好生活習慣是預防慢性病的最佳方法
楊川教授提醒說,針對這種情況,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家族性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家族中有慢性病的發生,尤其是直系親屬,那么就需要更加遠離導致慢性病的危險因素,例如不吸煙、少喝酒、不要吃過于油膩或甜的食物等,加強身體的鍛煉等等,以降低得慢性病的可能性,減少遺傳易感性的作用。
家庭醫生在線(www.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鄭永儀 通訊員:朱素穎)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水果界的維C翹楚,你了解多少?
2024-11-01馬齒莧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可以治療白發嗎?
2024-11-01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維生素B12片的作用及功能主治是什么
2024-10-30維生素B6片:健康守護神,功效全解析
2024-10-30維生素B1的作用是什么
2024-10-29維生素E的美容功效大揭秘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