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上火有10個“信號” 媽媽要注意觀察
寶寶上火的信號
1。眼屎增多
有些寶寶會出現眼內分泌物增多的情況,尤其是早晨起床時可見眼角有眼屎,過多時會粘住眼瞼,可初步考慮寶寶上火了。要注意作息時間,不能讓寶寶太晚睡覺。
2。肛門顏色
媽媽給寶寶洗澡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肛門,正常來說應該是粉紅色的,當腸內有熱時,肛門的顏色就會呈紅色,如果顏色很深的話,說明寶寶的體內火很大,媽媽們要小心了。
3。大便干燥
寶寶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完全,攝入過量的鈣,會與奶制品中的磷、酪蛋白結合,形成食積而引起寶寶上火,表現為大便硬結而量少,呈栗粒狀,每隔3~5天才排便一次。媽媽們還要注意寶寶是否排便困難,是否因疼痛而哭鬧。
4。小便黃
觀察寶寶的小便,若發現比平時的顏色黃,量變少,這一癥狀表明寶寶上火了。這也是寶寶體內水分缺少在尿液中的體現,需要進行調節。
5。嘴角的“白茬兒”
仔細觀察寶寶身體的媽媽會發現,寶寶有時嘴角有些“白茬兒”,那是寶寶口干引起的,這說明寶寶有脾火了。
6。口舌生瘡
身體上火引起的口舌生瘡,由于疼痛等不適的感覺,未會說話的孩子多表現為不肯吃飯,容易煩躁,不安哭鬧,甚至不愿喝水。有些寶寶會不時用手去摸口腔附近。這時就需要檢查寶寶的口腔黏膜和舌頭是否有瘡或潰瘍。
7。有口氣
口氣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身體發出的一種警示信號。寶寶口中呼出不良氣味,表示孩子可能正在上火。寶寶不良口氣的問題,該及時判斷排除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
8。舌苔的顏色
中醫看病時常觀察舌苔,寶寶的舌苔顏色也體現著他的身體狀況,如果舌頭舌邊發紅,說明寶寶上火了,心火,有心火的寶寶白天容易口渴晚上不睡覺,愛折騰。
9。睡不香
寶寶睡覺的時候經常出現煩躁、不安、哭鬧、易驚醒,身子不停翻動,有時還會有咬牙等情況,寶寶若無其他病癥、身體也無其他不適,就有可能是因為上火引起的體內失調,進而引起睡眠障礙。
10。手心溫度
媽媽們注意過寶寶的手心溫度嗎?如果寶寶的手心潮潮的濕濕的,涼涼的這種是正常情況,如果發現干熱干熱的并且夜晚還出汗,說明寶寶上火了,身體有虛火,寶寶身體比較虛,不能吃大寒的食物,飲食需要合理調配。
如何預防寶寶上火呢
1、給寶寶多喝水
寶寶每天需要大量的水分,在兩餐哺乳或正餐之間要多給寶寶補充水分,每次喂水量約為每頓奶量的一半,要喂多次,這樣是最直接漸變的預防寶寶上火的方法。
2、母乳喂養
寶寶出生后最好是用母乳喂養并保證足夠的母乳量。因為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物,既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又不會“上火”。如需人工喂養應在醫生指導下采用適合的配方乳。
3、學會沖調奶粉
沖調奶粉水溫一般為40度左右,也有水與奶粉的比例要求,還需要注意沖調奶粉的順序,應將奶粉放入到水中,不應該先加入奶粉再倒水,這樣容易造成奶粉潤濕不均勻,結塊溶解不充分,沖出來的奶粉就會導致寶寶難消化,造成積食上火。
4、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多給寶寶吃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并每天堅持做腹式呼吸運動或腹部按摩,同時讓寶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5、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減少病菌感染的機會;注意口腔清潔,堅持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等。增添衣服要適時適度,不能太厚,內熱散不出來就容易上火。
6、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讓孩子堅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對寶寶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有很大幫助的,這是預防“上火”,防止病邪侵入的關鍵。
7、保持優質環境
要保持室內環境的清新,屋內溫度22度,濕度60,是最好的。
注意事項
不是所有的上火都要喝涼茶,正如寶寶上火不應該給寶寶吃大寒的食物一樣。一般寶寶上火了不要著急給寶寶吃瀉火的藥劑,而是先從飲食入手,多喝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可以煮一些百合粥、小米粥等。家長也可以多給寶寶搓搓腳。如果情況嚴重要及時咨詢醫生哦。
(責任編輯:陳曉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蒲公英泡茶,解鎖健康新方式
2024-10-23三陰交定位指南,健康養生新起點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