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萵筍養肝護胃助睡眠 教你萵筍的5種美味做法
萵筍因具有很好的營養價值,因而近年來在各大城市尤其是南方沿海各省的大城市有所發展,成為當前增加花式品種的主要蔬菜,那么萵筍在對人體方面有什么益處呢?一道美味營養的萵筍菜式又是怎樣做出來的呢?下面帶你走進關于萵筍的知識。
食用萵筍的好處:
1、對肝、胃有保護作用
萵筍中含有一種芳香烴羥化酯,對于肝、胃有保護作用 增進食欲,萵筍味道清新,略帶苦味,能刺激消化,增加膽汁分泌,刺激消化道蠕動,有助于增進食欲。萵筍的莖葉中,有一種白色的乳狀液,名為萵亞片,有鎮痛和麻醉之效,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促進食欲。改善肝臟功能,有助于抵御風濕性疾病和痛風。
2、強壯機體、防癌抗癌
萵苣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作用,其所含有機化含物中富含人體可吸收的鐵元素,對有缺鐵性貧血病人十分有利。萵苣的熱水提取物對某些癌細胞有很高的抑制率,故又可用來防癌抗癌。
3、胰島素“激活劑”
萵筍含豐富的維生素、鈣、磷、鐵、鉀、鎂、膳食纖維等成分。其中較多的尼克酸,被認為是胰島素的激活劑,糖尿病人適當食用,有助于改善糖代謝功能。
4、改善睡眠
萵筍含有少量的碘元素,它對人的基礎代謝、心智和體格發育甚至情緒調節都有重大影響,因此萵筍具有鎮靜作用,經常食用有助于消除緊張,穩定情緒,幫助睡眠。1、開通疏利、消積下氣。
5、增強消化
萵苣味道清新且略帶苦味,可刺激消化酶分泌,增進食欲。其乳狀漿液,可增強胃液、消化腺的分泌和膽汁的分泌,從而促進各消化器官的功能,對消化功能減弱、消化道中酸性降低和便秘的病人尤其有利。
萵筍的食用方法
1、萵筍適用于燒、拌、熗、炒等烹調方法,也可用它做湯和配料等。
2、萵筍怕咸,鹽要少放才好吃。
3、焯萵苣時一定要注意時間和溫度,焯的時間過長、溫度過高會使萵苣綿軟,失去清脆口感。
4、萵筍是傳統的豐胸蔬菜,與含B族維生素的牛肉合用,具有調養氣血的作用,可以促使乳房部位的營養供應。
5、萵苣下鍋前擠干水分,可以增加萵苣的脆嫩。但從營養角度考慮,不應擠干水分,這會喪失大量的水溶性維生素。
萵筍的做法
萵筍炒山藥:
1、山藥去皮洗凈,切片,放清水中浸泡,萵筍去皮洗凈,切片,青椒去蒂、去籽洗凈,切片。蔥、姜分別擇洗干凈,切片。
2、鍋內添清水,水沸后將山藥片放入焯水,撈出瀝干水分。
3、炒鍋放少許油,先爆香蔥姜片,然后將山藥片、萵筍片、青椒片,一起倒入鍋中。
4、加鹽、料酒、雞精翻炒2分鐘裝盤即可。
萵筍炒肉絲:
1、窩筍去皮后切成絲
2、瘦肉切成絲,加入少許淀粉抓勻;大蒜切粒,生姜切絲,蔥切花
3、熱鍋放油,下入肉絲炒至變色
4、后舀出待用
5、鍋內余油,下入姜絲與大蒜爆香
6、后下入窩筍絲,翻炒兩分鐘左右
7、下入適量的剁辣椒與先前炒好的肉絲炒勻
8、加入適量的鹽、蔥花、生抽炒勻即可
涼拌萵筍:
1、將萵筍切絲后用少量鹽腌5-10分鐘。
2、然后倒掉萵筍中多余的水分。
3、在萵筍中加入適量小蔥末,調入鹽、香油、醋、味精,喜歡辣椒的朋友可以再加少許辣椒油。
提示:萵筍絲千萬不要用開水燙,切成絲以后,直接用水龍頭沖洗幾分鐘,是沖喲,這樣子沖出來的萵筍絲晶瑩硬挺有形,就像餐館里的一樣,然后再拌就可以了。
蔥油萵筍:
1、把萵筍切掉老的根部,再削去外皮。
2、切成細絲,撒少許鹽拌勻,腌15分鐘。
3、瀝去腌出來的水分,加少許糖和雞精拌勻。
4、裝在盤子中,撒上蔥花、熟白芝麻、黃甜椒丁。
5、將芝麻油和植物油混合燒至七成熱,迅速澆在蔥花上,拌勻后即可食用。
萵筍木耳肉片:
1、豬瘦肉切薄片用淀粉蛋清生抽稍腌,萵筍切片,木耳用水發開,泡姜切片,炮紅椒切段
2、炒鍋下油燒至七成熱,下肉片炒開撈出
3、炒鍋下油燒至七成熱,下泡姜、炮紅椒、蒜末炒香,下萵筍片、木耳炒至斷生,加入肉片同炒,加鹽、雞精調味即可
(責任編輯:許赫赫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蒲公英泡茶,解鎖健康新方式
2024-10-23三陰交定位指南,健康養生新起點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