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方法祛濕效果好
中醫養生理論中有“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的說法,因此,立秋過后,人們仍需祛濕調養脾胃,預防胃腸疾病,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
那么,如何祛濕調養脾胃呢
一、穴位篇
立秋過后終伏期間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養生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其中,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大養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祛濕養脾胃的好辦法。
二、保健篇
運動發汗,直接驅散濕氣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而同時他們又常常會因為濕氣重而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這樣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重癥。因此,增加體育鍛煉是勢在必行的,通過運動,是身體里的濕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發散出來,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辦法。
另外,隨著各地多雨季節的到來,體弱的老人、小孩和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特別注意保護好身體,不要被濕氣“打敗”。
三、飲食篇
1、忌食生冷食物。剛入秋天氣還很熱,但陽氣已變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兒童在入秋后食用,極易使腸胃受寒而拉肚子。
2、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來,猴頭菇就被推崇為“養胃山珍”,能滋養腸胃,使其獲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運作而不至于受損。
3、選擇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因此選擇一些清淡食物,適當多吃,遠遠勝過補藥的作用。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養生理論還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4、以淡補為主。立秋之時不宜進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熱食物,應“淡補”,指補而不膩,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藥物。一方面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遺癥;另一方面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除了鴨肉外,兔肉、甲魚、海參等涼性食物都非常適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達到滋陰養肺、潤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四、食療篇
1、紅豆+花生+大棗
做法:
(1)紅豆、花生仁洗凈,用冷水浸泡回軟。
(2)紅棗洗凈,剔去棗核。
(3)粳米淘洗干凈,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干水分。
(4)鍋中加入約1500毫升冷水,放入紅豆、花生仁、粳米,旺火煮沸后,放入紅棗,再改用小火慢熬至粥成,以白糖調味即可。
2、綠豆+薏米仁
做法:
(1)將薏米仁浸泡一夜。
(2)將浸泡過的薏仁與綠豆加水煮半個小時。
(3)加入白糖即成。(也可以等粥冷卻,加入蜂蜜)為了增加粥的粘稠度,可以加入燕麥,口感更好。
3、鯉魚+紅豆
做法:
(1)紅豆100克、紅棗4個、陳皮1/4個、鯉魚1條(約500克)、生姜3片。將各配料洗凈待用。
(2)鯉魚宰洗凈,去臟雜,置油鑊煎至微黃,灑入少許水,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內,加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改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此量可供3~4人用。
4、黃芪+母雞
做法:
(1)將雞斬成小塊,入開水灼去血沫,洗凈。將雞塊、火腿丁、蓮心放入陶鍋,加料酒、蔥姜和清水上大火煮開后,改用小火煲2個小時。
(2)準備四個陶器或瓷器、紫砂的湯罐,將洗凈的藥材四等分放入湯罐,每罐加紅棗2粒,如有龍眼肉可放兩到三粒,然后將事先煲好的湯料撈去蔥姜,四等分裝入(裝不下可以留下以后用)湯罐,隔水蒸2-3個小時即可。
喝前根據個人口味自己加適量精制鹽。
五、怎樣才知道你有沒有“濕”呢
一個人若“濕重”,表現為倦怠、手重腳重、食欲下降,嚴重者甚至不想喝水,口有古怪甜味。中醫認為形成濕底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外在和內在兩大類:
1、外濕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外在環境對身體有一定的影響,如曾涉水、淋雨、居住環境潮濕,都有可能形成濕底。
2、內濕
可能由于脾臟欠佳,容易水濕內生,也可能關乎飲食習慣,常吃濕熱的食物,例如芒果、柿子、香蕉、菠蘿、蝦、蟹等,都會形成內濕。
食療去濕佳品
薏米紅豆粥人人皆宜
“腸胃系統事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毛以林表示,酒、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 易消化,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過食,如生菜 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其寒涼性質。祛除體內濕氣,薏米紅豆粥是佳品,既能當茶喝,又能當飯吃。薏米,它可以治濕痹, 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紅豆,在中藥里稱“赤小豆”,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紅色入心,它還有補心功用。在熬薏米紅豆粥時,不要加大米進去。因為大米長在水里,含有濕氣,濕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米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除掉。
此外,熱辣辣的姜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后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也如同慢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食療防濕品還有:高粱、玉米、苡仁、扁豆、水芹、洋蔥、冬瓜、馬齒莧、鯽魚、鮑魚、田螺等。這些除濕食物,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利水滲濕、清熱利濕、通便解毒、滋陰柔肝的功效。
(責任編輯:陳曉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水果界的維C翹楚,你了解多少?
2024-11-01馬齒莧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可以治療白發嗎?
2024-11-01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維生素B12片的作用及功能主治是什么
2024-10-30維生素B6片:健康守護神,功效全解析
2024-10-30維生素B1的作用是什么
2024-10-29維生素E的美容功效大揭秘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