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前一碗湯美麗又健康 喝湯需遠離6誤區
廣東人常說飯前一碗湯,美麗又健康。老火湯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菜,但是,就是這健康的一道菜,吃不對也是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嚴重的影響的。
煲湯時間越久越營養?
不少人都誤以為,煲湯時間越久,湯中的營養就越豐富,所以,在燉骨頭湯時,常常少則燉煮一兩個小時,多則三五個小時,認為這樣骨頭里的鈣質才能完全溶解出來,然而,營養學家指出,食物在高溫下燉煮的時間越長,損失的營養素也就越多,食物中的營養素通常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在烹飪過程中,煲煮的時間越長,溫度越高,蛋白質變性也就越厲害,維生素被破壞得就越多,湯的營養價值反而降低。老火湯僅含有極少量的蛋白質溶出物、糖分和礦物質,只能說比白開水多一點點營養。所以,煲湯時間并非越久越好!
一般來說,煲湯的時間以2小時以內為宜。有些食物的煲湯時間甚至需要更短,比如魚湯。魚肉比較細嫩,煲湯時間不宜過長,只要將湯熬煮至微微發白即可,再繼續燉,不但營養素會被破壞,魚肉也會變老、變粗,導致口感不佳。有些人還喜歡在湯中放入人參等滋補藥材,由于參類含有人參皂甙,煮的時間過長就會分解,從而失去補益價值。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煲湯的最佳時間宜控制在40分鐘以內。最后,如果湯里要放蔬菜,最好等湯煲好以后再隨放隨吃,這樣可以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什么鍋煲湯效果最好?
煲湯以選擇質地細膩的砂鍋為最佳。砂鍋的優點在于它的化學性質十分穩定,保溫性也好,水分在煲湯的時候蒸發量較小,熬出的湯口感純正、美味至極。注意避免選購到劣質砂鍋,劣質砂鍋的瓷釉中含有少量鉛,燉煮酸性食物時容易析出,有害身體健康。
常見的6大煲湯誤區
加水少:水是煲湯的關鍵,它既是傳熱的介質,更是食物的溶劑。人們在煲湯時容易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加水不夠,導致中途加水,影響湯的風味。一般情況下,煲湯時的加水量應至少為食材重量的3倍。如果中途確實需要加水,應以熱水為宜,不要加冷水,這樣做對湯的風味影響最小。
早加鹽:鹽是煲湯時最主要的調料之一。有些人認為,早點加鹽可以讓鹽完全“融入”食材和湯中,提升湯的口感和風味,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太早放鹽會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不易溶解,也會使湯色發暗,濃度不夠。鹽放得晚并不會影響湯的味道,反而還能使肉質保持鮮嫩。所以,最好在快出鍋時再加鹽。
煲太久:有些人總擔心湯熬的時間太短不夠味兒。其實,如果是煲肉湯,時間以半個小時到一小時為最佳,不要超過2個小時,這樣既能保證口感,又能保證營養。時間過長,湯中的嘌呤含量會大大增加,痛風的風險增高,同時食物中的營養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是燉骨頭湯或豬蹄湯,時間可適當延長,但一般也不要超過3小時。
亂加“料”:不少人希望通過喝湯來進補,因而在煲湯時往往會加入一些中藥材,但不同的中藥材其特點各不相同,煲湯前必須通曉中藥的寒、熱、溫、涼之性,比如,西洋參性微涼,人參、當歸、黨參性溫,枸杞性平,因此,要根據個人體質科學合理選擇合適的中藥材。
湯大沸:煲湯時,起初應先用大火將湯煮開,然后轉為文火煲湯。因為大火會使肉中的水分流失過快,導致其口感變差。控制火候,以湯微微沸騰為佳。
調料雜:“多放調料提味兒”也是煲湯中的一大誤區。調料太多太雜可能會串味兒,破壞了湯原有的鮮味,也會影響肉質原本的口感。一般來說,一種肉搭配2~4種調料即可,比如煲雞湯時只需放入姜片、月桂葉和花椒即可。
喝湯的6大誤區
在日常飲食中,很多人都利用喝湯的方法,讓身體更好的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不過,如果在喝湯的時候存在一些誤區,不僅不能起到養生保健的功效,反而還會影響身體健康。那么,喝湯需要注意哪些誤區?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誤區一:濃湯營養高
“湯越濃,料越足,營養越高”,其實并非如此。豬骨、雞肉、鴨肉等肉類食品經水煮后,能釋放出肌肽、嘌呤堿和氨基酸等物質,這些總稱為“含氮浸出物”。很顯然,越美味的湯,含氮浸出物越多,包括嘌呤等就越多。長期攝入過多的嘌呤可導致高尿酸血癥,是引起痛風病的罪魁禍首。故不建議痛風病人、糖尿病患者過多地飲“老火湯”。
誤區二:用餐最后才喝湯
西餐的出菜順序是先喝湯,再用主菜及副餐;中國菜則是把湯放在用餐最后。由于此時多已吃飽了,再喝湯容易導致營養過剩,造成肥胖。并且湯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先喝湯比最后喝湯,健康且有減重效果。
誤區三:喝湯要喝滾燙的湯
人體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溫度,在60℃左右,超過此溫度容易造成黏膜損傷,愛喝熱湯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建議等湯稍涼再喝湯,較健康。
誤區四:喝湯速度快
快速喝湯,等到意識吃飽了,可能已吃過量,容易導致肥胖。應該慢速喝湯,不但可充分享受湯的味道,也給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充裕的時間,并且提前產生飽腹感,不容易發胖。
誤區五:喝湯去“渣”
有人做過試驗,用魚、雞、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質原料的食品煮6小時后,看上去湯已很濃,但蛋白質的溶出率只有6%-15%,還有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渣”中。也就是說,無論煲湯的時間有多長,肉類的營養也不能完成溶解在湯里。所以喝湯后還要吃適量的肉。
誤區六:湯泡飯
我們咀嚼食物,不但要將食物嚼碎后便于咽下,更重要的是要由唾液把食物濕潤,而唾液是不斷咀嚼食物產生的,唾液中有許多消化酶,能幫助消化和吸收, 對健康十分有益。而湯泡飯由于將飯泡軟了,就算不咀嚼也不會影響吞咽,所以吃進去的食物往往還沒經過唾液的消化過程就進入胃了,這就給胃的消化增加了負擔,日子一久,就容易導致胃部不適。
(責任編輯:鄭永儀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蒲公英泡茶,解鎖健康新方式
2024-10-23三陰交定位指南,健康養生新起點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