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一分鐘自查脾胃健康!冬季如何保養脾胃?
寒冷的冬天來得猝不及防,但是人們對身體的保養也要跟得上。脾胃的健康問題一直是很多人重點關注的對象,確實好的脾胃運轉人體才會更加健康,人才不會顯得臃腫,體內的“垃圾”才能隨時清理出去,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脾胃健不健康呢?
教你一分鐘自查脾胃健康
1、臉色是不是不好
如果臉色發黃,顯得十分黯淡沒有光澤的話,那就很有可能是脾虛的結果,還有一系列的附加癥狀就是吃飯覺得沒意思,勉強吃飯后覺得肚子很脹,或者會出現拉肚子的癥狀。
2、睡覺會流口水嗎
睡覺流口水是脾氣虛弱的一大癥狀,如果人的脾氣很足的話,口水是不會流出來的,因為整個運作系統是正常的。
3、鼻頭會暗淡嗎
如果人的鼻頭發紅的話,雖然看起來很能吃,但是吃完后很容易發餓,消化和吸收情況都不好,嘴巴會覺得苦苦的。
4、嘴唇是不是無血色、干燥脫皮
脾胃不好的人嘴唇會經常顯得干燥脫皮。沒有什么血色,很多人會覺得這是氣血不足導致的,其實多半是和脾胃有關。
冬季該如何保養脾胃?
1、細嚼慢咽
吃飯太快會增加胃的負擔,造成胃部肌肉疲勞,胃動力下降,容易導致胃受傷。因此對食物要充分咀嚼,可使食物盡可能變“細”,以減輕胃的工作負擔。咀嚼的次數愈多,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2、避免刺激
酒精和香煙中的尼古丁都能刺激胃粘膜,導致胃粘膜缺血、缺氧,使胃的功能失調,引發胃病,因此,要想保持或恢復胃的健康,對煙酒必須要有節制。
少吃辛辣,如辣椒、胡椒等、過酸、油炸、燒烤、煙熏等食物;少飲濃茶、咖啡等刺激強烈的飲料。
3、飲水擇時
最佳的飲水時間是早晨起床空腹時及每次進餐前一小時,餐后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湯泡飯也會影響食物的消化,湯最好飯前喝。
4、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食物以清、軟、松為主;進餐要科學,宜坐著吃飯不宜站立或蹲著吃;宜定時定量,每餐食量適度,每日三餐定時,到了規定時間,不管肚子餓還是不餓,都應主動進食;宜少吃多餐;
飯只吃七份飽,避免過饑或過飽或暴飲暴食,改掉“廢寢忘食”、饑一頓飽一頓的飲食習慣,使胃保持有規律的活動。
5、溫度適宜
飲食的溫度應以“不燙不涼”為度,少吃生、冷、硬的食物,過燙、過冷、過硬的食物進入胃部之后,都會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病。
健脾開胃的食物有哪些?
1、白果:白果的營養價值非常高,含有粗蛋白、粗脂肪、還原糖、核蛋白、礦物質、粗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成分。經常吃白果可以滋陰養顏,有效抗衰老,促進血液循環,讓膚色煥發光彩。另外,用白果煮糖水還有健脾胃的作用。
2、山藥:山藥中含有淀粉酶等多種營養物質,山藥可以健脾養胃,有助于人體消化。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健脾補益、滋精固腎、治諸百病,療五勞七傷”之說。飲食不節、偏食生冷極易導致腸胃不適,吃些山藥也有幫助。山藥屬于淀粉類根莖蔬菜,在食用時以蒸食、煮食為好,應當避免油炸、爆炒等烹飪方式。
3、豬肚:豬肚是補益脾胃的佳品,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補藥”,是藥膳主食。豬肚具有補虛損,健脾胃之效。用于虛勞瘦弱,胃疼痛,胃下垂,小兒疳積等。不妨熬湯飲用,如豬肚黃芪湯有助于改善人們秋季食欲不振的現象,同時具有健脾益氣、消食開胃的功效。還適用于胃下垂以及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
4、蓮子:蓮子是收斂強壯的藥品,能補中安心止瀉,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蓮子能夠厚腸胃,治白帶?!鄙徸佑惺諗孔饔茫J晨芍委熎⑻撔篂a;兒童腸胃消化不良,整日焦躁不寧,或是飲食日見減少,可用蓮子。老年人失眠而多夢,神思煩亂,可用蓮子,能安臥寧神助睡眠。
5、牛奶:牛奶里面的物質會對胃黏膜形成一層保護層,起到養胃的功效,保護胃黏膜不受損傷,是最理想的天然養胃食品。而且牛奶里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質,又容易被人體吸收。但是一些人空腹是不能喝純牛奶或者酸奶哦,避免腹瀉。
(責任編輯:鄭永儀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水果界的維C翹楚,你了解多少?
2024-11-01馬齒莧的作用與功效有哪些,可以治療白發嗎?
2024-11-01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