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鐵濤中醫治療重癥肌無力
鄧鐵濤中醫治療重癥肌無力
重癥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是一種神經肌肉接頭傳遞功能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近有關重癥肌無力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此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年發病率為8人/10萬人,終生患病率高達10人/10萬人。>>>>>國醫大師鄧鐵濤養生重養心養德 堅持冷熱水交替洗澡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由乙酸膽堿受體抗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受體病,主要臨床特征為受累肌肉極易疲勞,經休息后可部分恢復。全身肌肉均可受累,以眼肌為主。呼吸肌受累則出現肌無力危象,甚至危及生命。中醫歷代醫著對重癥肌無力雖未見較完備而系統的記載,但從本病的病理機制和臨床表現來看,應屬中醫的虛損證。
虛損證不同一般的虛證,它有虛弱與損壞的雙重含義。虛弱著眼于功能,損壞著眼于形體,故虛損是對各種慢性疾病發展到形體與功能都受到嚴重損害的概括。重癥肌無力是自身免疫性受體病,臨床上既有功能性障礙也有實質性損害,病程長且易反復,具有虛損證的特點。因此,重癥肌無力不是一般的虛證,其實質應是虛損性疾患。
祖國醫學對虛損證早在公元一二世紀就已有所認識。《難經・十四難》就有“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于五臟六腑也;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報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于骨,骨康不能起于床”的記載。歷代醫家對于虛損的認識也十分詳盡。根據祖國醫學的虛損理論,結合脾胃學說脾主肌肉的理論認識和臨床運用,重癥肌無力的中醫病名診斷應是脾胃虛損。根據重癥肌無力的臨床表現及分型,具體又可分為瞼廢、痿證和大氣下陷。
眼瞼下垂為重癥肌無力的常見癥狀,《北史》有“瞼垂覆目不得視”的記載。巢元方《諸病源侯論・唯目侯》中稱“唯目”亦名“侵風”。《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一十》稱“眼瞼垂緩”,清・黃庭鏡《目經大成》稱為“瞼廢”,后世稱為“上胞下垂”。
重癥肌無力的臨床特征是一部分或全身骨骼肌異常地容易疲勞,晚期病例的骨骼肌可以發生萎縮。《素問・層論》根據痿證的病因、部位、臨床表現及五臟所主,有皮痿、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等五痿之分,其中的肉痿與重癥肌無力的癥狀有類似之處。《素問・太陰陽明論》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以生,故不用焉。”這一論述強調四肢不用、痿軟乏力乃脾病所致,脾不為胃行其津液,氣血不充而引起肌肉病變,與重癥肌無力的臨床表現及病理機制頗為吻合,現代的臨床觀察也證實了這一點。
重癥肌無力可出現面肌無力,說話聲音逐漸減低,講話不清、吃力,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聲音嘶啞,中醫稱為“音喑”。重癥肌無力之聲音嘶啞,乃因脾虛氣陷,肺氣虛衰,腎虛無根,致使氣機無力鼓動聲門而出現聲音嘶啞。吞咽困難中醫責之腎。咽為胃之系,上接口腔,下貫胃腑,是胃接納水谷之門戶,脾胃虛衰,則攝納運化無權;又腎為胃關,胃腎虧損,則吞咽困難。
呼吸困難,是肌無力危象。中醫稱之為“大氣下陷”。如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指出:“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
綜上所述,中醫雖無重癥肌無力病名,但是根據其臨床特點及中醫的理論認識,將其歸屬為“脾胃虛損”病之范圍是比較恰當的。具體還可以結合病位、病性、病機,分別用“瞼廢”、“痿證”和“大氣下陷”進行診斷。一般來說,成人眼肌型及少年型多屬“瞼廢”范圍;成人重癥肌無力輕度、中度全身型、遲發重癥型、伴肌萎縮型多屬“痿證”范圍;成人重癥激進型多屬“大氣下陷”證范圍。
重癥肌無力的稟賦不足,后天失調,或情志刺激,或外邪所傷,或疾病失治、誤治,或病后失養,均可導致脾胃氣虛,漸而積虛成損。因此,重癥肌無力的病機主要為脾胃病損。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居于中焦,為氣機升降出人之樞機。脾主升主運,脾虛氣陷,則升舉無力,上瞼屬脾。故提瞼無力而下垂;脾主肌肉四肢、脾虛生化濡養不足,故四肢痿軟不能隨用;胃主降主納,與脾相表里,脾虛胃亦弱,則升降之樞機不利,受納無權,故納呆溏泄,吞咽困難;脾氣主升,上充于肺,積于胸中而為宗氣(大氣),司呼吸,貫百脈,中氣下陷,胸中之大氣難以接續,肺之包舉無力,故氣短不足以息,若胸中大氣亦下陷,則氣息將停,危在頃刻。
重癥肌無力的病機主要為脾胃虛損,然而與他臟關系亦密切,脾病可以影響他臟,而他臟有病也可影響脾臟,從而形成多臟同病的局面,即五臟相關。但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在干脾胃虛損。脾胃虛損則氣血生化乏源。肝乃藏血之臟,開竅于目,肝受血而能視;腎主藏精,“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肝血不足,肝竅失養,腎精不足,精明失養,“精脫則視歧,視歧見兩物。”故見復視、斜視或視物模糊、易倦。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氣出于肺而根于腎,需脾于中間斡旋轉運,使宗氣充足以司呼吸。脾胃虛損則樞機不運,聚濕生痰,壅阻于肺,故見胸悶、疼痛、氣促等。脾病及腎,腎不納氣,氣難歸根,甚或大氣下陷,而出現肌無力危象。聲音嘶啞、構音不清、吞咽困難等,亦與脾胃肺腎的病理變化關系密切。有些患者尚有心悸、失眠等癥,則是由于脾胃虛損、心血不足所致。
為了進一步探討重癥肌無力的病因病機和辨證規律,我們對1987年4月到1991年6月收治的233例重癥肌無力患者作了系統觀察,并對58個中醫證候做了頻率分析,結果表明重癥肌無力以眼臉下垂、四肢無力、納差、便溏、舌淡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等癥候最常見。從而說明本病以脾胃虛損為主的觀點是符合臨床實際的。
(責任編輯:劉曉 )
相關文章推薦
合作醫生
相關問答
專家答疑
小兒肚漲發熱咳嗽并嘔吐如何改善?
2024-10-30兩歲小孩能吃咽喉片嗎?量如何控制?
2024-10-30小兒面部黃喝白苓健脾顆粒,是何原因
2024-10-3010 個月小孩中午和晚上睡覺咳嗽厲害
2024-10-30懷孕晚期能喝哪些藥及注意事項是什么?
2024-10-30兩個月嬰兒舌苔、吐奶、不喝水、攢肚如
2024-10-30嬰兒肝炎綜合征服用清肝利膽口服液的方
2024-10-30小孩消化不良常拉肚子,脾虛能用健脾丸
2024-10-30
熱門文章
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水果大揭秘
2024-11-01馬齒莧能治療白發嗎?專業解析與科學建議
2024-11-01膠原蛋白怎么補充好?專業攻略助你科學補充
2024-10-31拉單杠的好處:從肌肉鍛煉到健康提升
2024-10-31甲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危害?
2024-10-25深入了解細胞免疫,日常生活中的免疫增強建議
2024-10-25睡落枕了怎么辦?實用小竅門助您快速緩解
2024-10-25核桃的正確吃法,健康養生從細節開始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