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診療
            健康生活
          1. 養生
          2. 營養
          3. 兩性
          4. 精神心理
          5. 中醫
          6. 育兒
          7. 減肥
          8. 女人
          9. 美容
          10. 整形
          11. 健康新聞
          12. 健康課堂
          13. 家醫互動
          14. 即問即答
          15. 健康WHY
          16. 專家答疑
          17. 整形圈
          18. 醫生圈
          19. 病友圈
          20. 數據中心
          21. 疾病庫
          22. 醫生庫
          23. 醫院庫
          24. 藥品庫
          25. 整形庫
          26. 器械庫
          27. 食材食譜
          28. 母嬰產品
          29. 本期導語:

            秋意漸濃,很多人出現困倦乏力、口干舌燥、感冒咳嗽以及消化不良等問題。中醫認為,秋季乃肺金當令,秋燥明顯,傷津耗液。面對“多事之秋”,我們該采取哪些保健措施?日常應該如何科學飲食呢?為此,家庭醫生在線編輯采訪了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李桂明教授、針灸門診曾紅文教授,下面請他們來談談秋季養生的相關知識。 [閱讀全文]

            本期指導專家介紹

            李桂明 教授

            李桂明 教授

            專家職稱: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 主任醫師
            擅長: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內科各種疾病進行診療,特別對高血壓病、冠心病、慢性心衰、糖尿病腎病、血尿、蛋白尿、水腫、喘促及代謝綜合征等病療效顯著,并善于應用中醫經方治療各種疑難雜癥。

            曾紅文 教授

            曾紅文 教授

            專家職稱: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門診 主任醫師
            擅長:運用電針、火針、溫針、腹針、蜂針、閃走罐等中華特種療法治療各種常見病以及多種治療方法的綜合應用。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了療效顯著、頗具特色的針藥三步法及四聯一體法。

            秋季養生 重在預防5大傷害

            防秋燥是第一要務:細辨溫涼 滋陰潤燥藥膳來調治

            防秋燥是第一要務:細辨溫涼 滋陰潤燥藥膳來調治

            秋燥分溫燥與涼燥,初秋時夏季暑熱漸退,但余邪未盡,燥與熱結合稱為溫燥。深秋已近寒冬,天氣轉涼,燥與寒結合稱為涼燥。肺喜潤而惡燥,燥邪傷肺,從而引發一系列秋燥癥狀。平時宜選擇如百合、沙參、玉竹、麥冬、天冬等滋陰潤燥的藥材,搭配瘦肉、豬骨、紅蘿卜、荸薺等食材制作藥膳,通過食療來預防和調治秋燥。 [閱讀全文]

            防秋涼:及時添衣保暖
            夏秋季節交替,晝夜溫差大,一旦受涼容易感冒、咳嗽。秋季還是胃腸疾病的高發季節,天氣涼爽使胃口大增,容易誘發胃病。夜晚睡覺若沒蓋好被子極可能引起胃腸型感冒,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曾紅文教授提醒道,預防秋涼侵襲,關鍵在防寒保暖,早晚外出應適時添衣,老年人要重點保護膝蓋等關節。睡覺時應蓋好被子,避免腹部受涼。 [閱讀全文]
            防秋膘:控制食量 適度運動
            秋季涼爽,胃口大增之余卻懶于運動,這種情況下最易發胖。如果不加以控制,對于肥胖人群和“三高”人群來說有害無利。曾紅文教授認為,堅持適度的運動是預防秋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年齡與身體狀況來制定運動計劃,如散步、旅游、慢跑等和緩的運動。需要注意的是,量不能過大,速度不能過快,輕微出汗最佳。此外,日常可多吃赤小豆、蘿卜、薏米、蘑菇等低熱量食品,有助控制體重。[閱讀全文]
            防秋乏:起居有常 保證充足睡眠
            防秋乏:起居有常 保證充足睡眠

            “秋乏”乃是燥邪耗損津液導致血氣受損,加之暑邪未盡,暑多夾濕,濕為陰邪,具有重濁、粘滯的特點,易阻礙氣機,從而出現頭生困重,胸脘脾悶,周身酸痛等不適,易加劇疲憊。因此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切忌熬夜,每天可比夏季多睡1個小時。[閱讀全文]

            防秋郁:笑口常開 保持好心情
            防秋郁:笑口常開 保持好心情

            秋季花木凋零,自然界呈現出肅殺的景象。人會觸景生情,陷入憂郁、焦慮等消極情緒中。專家指出,秋季養生要重視精神調養,保持樂觀良好的心態。日常多參加琴棋書畫、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或登高遠足,接觸陽光與大自然,能讓人心情舒暢,笑口常開。 [閱讀全文]

            防秋燥是關鍵 中醫專家教你按摩法祛“燥”火

            “燥”是秋季的主氣,燥邪多從口鼻而入,其病常從肺衛開始。常見的秋燥癥狀有口干舌燥、干咳少痰、鼻子干癢、大便干結、皮膚干燥皺裂以及情緒煩躁等。因此,防秋燥是秋季養生的重中之重。對抗秋燥的方法有很多,除了注意飲食起居外,不妨試試簡單的按摩。家庭醫生在線編輯采訪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科曾紅文教授,她指出針灸、拔罐、按摩等中醫療法可通過穴位、經絡的傳導來治療疾病,幫助人體疏通經絡、祛除燥邪,尤其是按摩療法,是最為簡單實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閱讀全文]

            根據自身癥狀 找對應穴位

            鼻炎、感冒:主要按揉迎香穴、鼻通穴

            鼻炎、感冒:主要按揉迎香穴、鼻通穴

            中醫認為,肺開竅于鼻,燥邪一旦侵犯肺部,鼻子則首當其沖,因此鼻炎較為高發。加之秋季早晚溫差大,夜晚涼意較重,不慎受涼容易引起傷風感冒,專家解釋道,這主要是因為肺氣不足,身體抵抗力下降所致。

            迎香穴與鼻通穴常被用來治療各類鼻炎、感冒等問題,前者在鼻翼外緣中點旁,后者位于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曾紅文教授表示,常按這兩個穴位可緩解或預防打噴嚏、流涕等不適,尤其通鼻效果相當明顯。 [閱讀全文]

            咽喉炎:主要按揉合谷穴、照海穴

            咽喉炎:主要按揉合谷穴、照海穴

            咽喉是肺部的重要通道,邪氣犯肺咽喉也受影響,也就出現咽喉干痛、干癢、干咳等現象。專家指出,由于咽喉有脾經、肝經、腎經三條陰經通過,因此陰虛火旺者是咽喉炎的高發人群。

            曾紅文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合谷穴、照海穴以及太溪穴都是主治咽喉的重要穴位。合谷穴便是平時常說的雙手的虎口位置,可緩解咽喉腫痛。照海穴屬足少陰腎經穴位,位于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同時,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可提升增液潤喉的效果。 [閱讀全文]

            皮膚干燥:主要按揉外關穴、曲池穴

            皮膚干燥:主要按揉外關穴、曲池穴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受秋燥的影響,皮膚出現干燥,甚至皸裂。平時應注意保持皮膚的干凈,及時涂抹潤膚霜。搭配養陰潤燥的食療如蜂蜜水,對滋潤皮膚也有幫助。

            曾紅文教授指出,專門針對皮膚干燥的保健穴位雖然較少,但干癢的皮膚病多乃風邪引起,根據“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理,常按摩手部的外關穴、曲池穴或足部的足三里、血海穴等位置,使經絡氣血通暢,風邪自滅,能大大改善皮膚的干癢問題。 [閱讀全文]

            便秘:主要按揉天樞穴

            便秘:主要按揉天樞穴

            中醫認為,肺和大腸相為表里,肺有余熱可影響大腸,腸內有熱耗損津液,便容易導致大便干結、便秘等,還可能誘發痔瘡。

            曾紅文教授特別提到,位于肚臍旁兩寸、左右各一的天樞穴,對治療便秘效果顯著,此穴有雙向調節作用,便秘者可通便,腹瀉者可止瀉。此外,合谷穴、足三里、太溪穴等,對于消除或減輕腸道功能失常而導致的各種問題具有良好功效。 [閱讀全文]

            中醫療法巧解秋燥

            以指代針按揉穴位 適合在家自行操作
            以指代針按揉穴位 適合在家自行操作

            曾紅文教授建議,平時在家可采取以指代針的方法,即用指腹先后點、按、揉三種手法按摩穴位。按揉時需注意力度柔和、均勻,每個穴位可緩慢地各按10次再換其他穴位,堅持早晚按摩有助促進氣血循環。[閱讀全文]

            針灸、拔罐需由專業醫生操作
            針灸、拔罐需由專業醫生操作

            專家表示,針灸、拔罐的器具操作專業性強,且對穴位的精確性要求較高,因此,若病情較為嚴重,可前往醫院就診,請專業醫生對癥處理,配合滋陰潤燥的中藥進行調理。一般10次為一個療程,每周宜做2-3次。通過內調外養、綜合調理,使人體恢復至舒適狀態。 [閱讀全文]

            秋季飲食有原則 宜少辛增酸

            秋季燥邪為患,引起人體內體液分泌失調,出現諸如咽部干燥等不適癥狀。李桂明教授表示,秋季飲食應遵循“少辛增酸、趨利避害”的原則,日常可多吃蘋果、梨子、葡萄、番茄等酸性的果蔬,這類酸味食物所含有的有機酸、纖維素等物質,可刺激腸胃液的分泌,加速胃腸蠕動,從而促進各種體液正常分泌與各組織器官的正常運作。

            與此同時,專家強調還需避開辛辣、煎炸的食物,因為辛味具有發散作用,過量進食會大量消耗體液,出現倦怠等現象。如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在秋季食用反而對身體有害。 [閱讀全文]

            細數6類養陰潤肺的應季食物

            蘋果

            蘋果性平味甘,營養豐富,有補心潤肺、生津解毒、益氣和胃、醒酒平肝的功效……[閱讀全文]

            大棗

            大棗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大棗是大眾化的滋補果品,藥食皆宜…… [閱讀全文]

            蓮藕

            秋天吃蓮藕最能起到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可拿來做湯或涼拌清炒……[閱讀全文]

            銀耳、百合

            銀耳是滋陰潤肺的頭等食材,銀耳百合湯或蓮子百合粥,都是清潤養肺祛燥藥膳佳品…… [閱讀全文]

            蜂蜜

            蜂蜜滋補佳品,秋蜜滋肺潤腸,用蜂蜜泡水,能預防大便干結、便秘等問題…… [閱讀全文]

            專家推薦秋季養生湯

            板栗煲雞:健脾補腎 美味營養

            板栗煲雞:健脾補腎 美味營養

            中醫認為,板栗具有健脾胃、益氣、補腎、強心的功用,老少咸宜。雞肉性味甘溫,主治功用十分廣泛,長期食用可達到養胃、健脾、補腎、養顏等保健功效。

            李桂明教授表示,板栗煲雞湯非常適合秋季飲用,美味又營養,人們可在家根據簡單的食譜自行制作,用量也可根據家中人數相應調整。 [閱讀全文]

            秋季進補好時機 可驅病邪調氣血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經過一個夏季的消耗,加之秋季燥邪為患,人體易出現疲倦乏力、口干舌燥等各種不適。根據“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正是進補的好時機。家庭醫生在線編輯采訪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副主任李桂明教授,他表示秋季進補有利于人體祛病驅邪、調和氣血,幫助人體達到固本培元、陰陽平衡的最佳狀態。 [閱讀全文]

            秋季如何科學進補?
            秋季要平補 宜滋陰清潤

            由于秋燥傷津,人體急需補充營養來對抗燥邪。中醫認為,春季“升補”、夏季“清補”、長夏“淡補”、秋季“平補”、冬季“溫補”,在四季五補的相互關系上,秋季應以“平補”為原則。不少常見的食材都是平補佳品,如花生、蓮子、芝麻、核桃、紅棗、桂圓等,皆具有清潤滋陰功效的食材,能幫助人體安撫秋燥帶來的損害。 [閱讀全文]

            進補前宜先調理脾胃

            暑氣雖慢慢消退,但夏季給人體帶來的損耗尚未恢復,人體脾胃功能較弱。此時,若急于進補,會加重胃腸負擔引起的不適。李桂明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進補前應先給脾胃一個調整期,可進食如魚類、瘦肉等易消化的食物,輔以山藥、芡實、蓮子等健脾開胃的藥材。調理好脾胃功能可避免出現不耐受反應,讓進補事半功倍。 [閱讀全文]

            藥膳進補 需因人而異

            平補藥膳一般人皆可食用,對體質較差、陰陽兩虛、氣血兩虧者也較適用,但仍需注意因人而異。李桂明教授指出,未成年兒童尚在生長發育,自身調整能力較強,無需刻意大補,適用于成年人的藥膳方不能套用在兒童身上。

            專家還提到,老年人因氣血衰少,應以補益肝腎為主。同時,老人多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在進補時應根據個人體質謹慎選擇藥材,才能真正起到補益身體的作用。[閱讀全文]

            盲目進補當心藥膳變“毒膳” 謹防3大誤區

            忌過量進補 提倡科學有度

            補品雖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但過量服用反損傷身體。李桂明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進補應遵循“陰陽調和”的原則,過量進補會打破人體生理機能的平衡,導致流鼻血、頭暈等不適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昏迷。因此,強調“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這一理念并不科學。 [閱讀全文]

            忌無病濫補 提倡食補

            “補法”是中醫療法之一,通過藥物的功效,使人體臟腑或氣血陰陽之間的失調重歸平衡,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李桂明教授表示,對于健康人來說,用藥并非進補的唯一途徑。規律的作息、良好的心態、適當的運動以及均衡的飲食均能起到“進補”的作用。 [閱讀全文]

            忌亂配藥材 提倡合理配伍

            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以及辛、甘、酸、苦、咸五味之說,配制藥膳須根據藥物屬性決定。李桂明教授提醒道,藥膳講求合理配伍,如果亂配藥材會降低藥效,萬一藥性相左反而會加重病情。此外,用藥劑量應嚴格控制,劑量小藥物不起作用,劑量大了則會產生副反應。[閱讀全文]

            相關閱讀:更多秋季養生的相關文章

            關于秋季養生 您還想了解什么?

            最新評論更多評論

            我來說兩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青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 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区AV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美女视频|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 2014AV天堂无码一区| 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AV天堂一区二区香蕉|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夜天堂|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色欲 | 2021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91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asmr国产一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 色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电影|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日韩内射美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