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秋分前后 人體最易感受燥邪。
常見的燥邪大致分為溫燥、肺燥、腸燥和涼燥四種。對秋燥的治療,要根據不同情況用藥。溫燥:燥邪傷及肺衛時,會出現鼻咽干燥、咳嗽等上呼吸道癥狀。這時要注意,燥邪傷肺有溫、涼之別。一般來說,初秋時氣溫還沒有明顯下降,這時多表現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難以咯出,甚至痰中帶血,舌干苔黃等“溫燥”表現。可選用清肺潤燥、化痰止咳的蜜煉川貝枇杷膏或二母寧嗽丸。
涼燥:到了深秋,燥而偏寒的“涼燥”則更為常見,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鼻塞、喉癢咳嗽、口干、微渴以及舌白而干。此時可用潤肺止咳的杏蘇止咳顆粒。
肺燥:燥邪入侵,鼻咽常是最先受累的地方,因此當出現鼻燥咽干、咽喉癢痛時,就需及時應對了。此時不妨自制五汁飲緩解燃眉之急。五汁飲即梨汁、荸薺汁、鮮蘆根汁、麥冬汁、藕汁,調勻涼服或溫服。梨汁清肺、荸薺汁清熱化痰、鮮蘆根汁清胃、麥冬汁潤肺生津、藕汁清熱止渴,五汁合用能生津潤燥止渴。但要注意,五汁飲甘寒,不宜多飲,脾胃虛寒的人最好溫服。
腸燥:中醫學認為,大腸與肺關系密切,燥邪耗傷津液、損傷肺陰,會進一步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而表現為“腸燥便秘”。大便秘結伴有小便黃少,可選用能潤腸通便的麻仁潤腸丸;伴有胸腹脹滿、食欲不振者,還可以選用有潤腸通便兼健胃消食作用的麻仁滋脾丸等。
推薦:早喝鹽水晚喝蜜湯
一場秋雨后,秋天的氣息更濃了。“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干燥的癥狀,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等。燥主秋令,最易傷肺。
對付“秋燥”,王仕鑫建議首先要多吃有營養的物質,如百合、銀耳、綠色蔬菜、白蘿卜、蓮藕、荸薺、香蕉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還要多喝水、粥、豆漿。預防秋燥也可以用蘋果、梨煮水喝,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很適宜有內熱,出現肺熱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結的人食用。還可以吃一些潤燥的中藥,如用沙參、麥冬、云竹、百合等做藥膳(粥或湯)。
防秋燥還要少吃過油、過甜、過辣、過咸的東西,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喝甜味飲料;多吃粗糧和富含纖維素、礦物質的東西,促進排便;飲食宜偏寒涼,多吃豆腐、黑豆、梨、銀耳、芝麻、百合等。溫熱類如羊肉、狗肉、蝦、韭菜等少吃為妙。
此外,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注意天氣變化,及時保暖;洗浴不宜用堿性大的用品,要注意皮膚的日常護理;還應注意多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
中國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喝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晚上喝蜜水,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責任編輯:吳燕 )
文章關鍵詞: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病邪從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氣干燥的癥狀,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等。因此中醫專家提醒,燥主……詳細>>
立秋過后,干燥的癥狀卻愈加明顯。“金秋之時,燥邪當令”,從立秋節氣到秋分節氣期間,天氣仍以炎熱為主,秋燥基本上也是以溫燥為多。所謂“溫燥……詳細>>
在很多人眼里秋燥都非常可怕,因此每逢秋天都提心吊膽地過著,不敢吃這不敢吃那。其實,只要吃對食物,多吃些養陰、性味甘潤的食物就能很好地緩解……詳細>>
秋燥吃什么?秋燥是由燥熱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熱病。多發生于秋季,尤以秋分后至小雪前為常見。其基本征候特征為初起以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膚……詳細>>
進入秋末冬初,氣溫不斷下降的同時,大家會不同程度地感覺到口、鼻、皮膚等部位有干燥感,甚至出現口干舌燥、干咳少痰、咽喉干痛、疲乏無力以及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