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白菜,古代的時候稱為菘,是一種原生于我國的古老特產,全國各地都有種植,尤以北方為多。由于它物美價廉,便于貯藏,吃法多樣,富含營養,所以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被譽為菜中之王。平常聽得最多的,便是以前交通不發達時期,北方人民過冬的時候,地窖里儲存量滿滿的大白菜。就某種程度而言,大白菜曾經是北方冬天的象征。
古人為什么將白菜叫菘呢?宋人陸佃在《埤雅》中說:菘性,凌冬不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其字會意,而本草以為,交耐霜雪也。白菜雖喜溫,卻又抗霜耐寒,氣溫降到零度時依然頂凌生長,無論江南塞北均可落地生根。看來將白菜喻為松柏,也不無道理。
白菜在我國的栽培歷史,比糧食作物還要久遠。1954年,考古人員在陜西西安半坡村一處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部落遺址中,發掘出一個陶罐,里面就裝有白菜子、芥菜子,由此算來,我們的祖輩先人,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就已經開始種植白菜了。《詩經》記載白菜日:我有旨蓄,可以御冬。
《南史》中記述了一段有關白菜的對話:南朝齊國時,國子博士周頤隱居鐘山。一天,王儉問他:卿在山中何所食?答日:赤米、白鹽、綠葵、紅蓼。又問:何者為佳?日: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這種對白菜的褒獎,并非溢美之辭。所以齊白石大師曾作一幅《白菜辣椒》圖,上書:牡丹為花王,荔枝為果之先,獨不論白菜為菜之王,何也?看來老人是在為白菜鳴不平,而這個王,不是因其個頭大,實在是由于其品質好,種一季吃半年。
而大白菜本身也是一味中藥,其入藥始見于南朝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醫認為其性微寒,味甘無毒,為養胃生津,除煩解渴,利尿通便,清熱解毒,是清涼降瀉兼補益良品。《飲膳正要》言其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毒。《滇南本草》謂之走經絡,利小便。李時珍說,解酒渴,消食下氣,治瘴氣,止熱氣嗽。冬汁尤佳,利小便。《傷寒類要》上說,患發時,地菘一升,日在服。《太平圣惠方》說:酒醉不醒,菘菜籽二合,細研,以井水一大盞調之,分為三服。
現代醫藥研究發現,白菜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多種維生素、胡蘿卜素、核黃素、粗纖維、尼克酸、硫胺素以及鈣、磷、鐵等成分。白菜含有較多鈣質和維生素C,粗纖維的含量更為突出,多吃白菜能疏通或消除腸淤血,預防便秘痔瘡。
近年來,人們對膳食纖維的保健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食物中的膳食纖維有抵御結腸癌的作用。維生素C能防治抗壞血病,降低膽固醇,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所含纖維能促進腸蠕動,防止大便干燥,促進糞便排泄,起到稀釋腸道毒素的作用,故民間還有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之說。
(責任編輯:蘇雅婷 )
文章關鍵詞:
大白菜上有黑點還能吃嗎?大白菜是最平民的蔬菜種類之一,同時也富含各種營養價值。那么,在吃的時候會有哪些講究呢?今天,為大家來判斷一下大白……詳細>>
特別適合肺熱咳嗽、便秘(便秘食品)、腎病患者多食,同時女性(女性食品)也應該多吃;大白菜性偏寒涼,胃寒腹痛、大便溏瀉及寒痢者不可多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