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該粥方適用于煩熱消渴等疾病的治療或預防。此方選自《二如亭群芳譜》,作者五象晉,又號康宇,明朝濟南人,曾任浙江右布政使。著有《群芳譜》、《翦桐載筆》等。該書收載藥粥18方,生地黃粥即選自《二如亭群芳譜卷一》中。
生地黃汁約50毫升,(或用干地黃60克)粳米2兩,生姜二片。
清熱生津,涼血止血。適用于熱病后期,陰液耗傷,低熱不退,勞熱骨蒸,或高熱心煩,口干作渴,口鼻出血。
用新鮮生地黃適量,洗凈后切段,每次榨取生地黃汁約50毫升,或用干地黃60克,煎取藥汁。先用粳米加水煮粥,煮沸后加入地黃汁和生姜,煮成稀粥食用。
地黃是中醫常用之藥,臨床上一般分為熟地黃、干地黃、鮮生地,功用腫有不同:熟地黃善于補血,干地黃偏重滋陰,鮮生地生津清熱。本方所用,是以鮮地黃煮粥。
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根莖。一般于9~11月份采挖,春季也可。挖收取時勿使外皮受傷,否則容易腐爛變質。采回后,放地上,覆以干燥的泥土,這樣可以隨用隨取,但一般貯存三個月后,不再適用。鮮生地以質脆,斷面肉質,淡黃色,呈菊花心者為好。原主產于河南新鄉地區,現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祖國醫學認為,鮮生地味甘多汁,略帶苦味,性涼而不滯,質潤而不膩,主要功用為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如《本草新編》中說:“生地,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熱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為主。”用之煮粥對于高熱性疾病(如流腦、乙腦、敗血癥或傷暑等)中后期出現的熱病津津有味傷,陰虛內熱,心煩、口渴,熱甚出血,包括吐血、衄血,咳血,婦女血崩等癥,均可選用。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開竅于目。”所以《二如亭群芳譜》載:“生地黃粥:睡起目赤,血熱也,臥則血歸于肝,故熱用生地黃汁浸粳米半升,曬干,三浸三曬,每夜以米煮粥食一盞,數日而愈。”這實際上正是取生地黃清熱涼血的功用。
生地黃粥屬清熱性藥粥,不宜長期食用。正如古代醫家所說:“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頻用,可暫用而不久用。”煮制時加些生姜,正是為了保護胃氣。另外,據《藥性論》“忌三白”的記載,服用生地粥時,忌吃蔥白韭白、薤白及蘿卜。
(責任編輯:蘇雅婷 )
文章關鍵詞:
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生地是我們很熟悉的中藥,那么生地是吃什么的呢?生地有哪些功效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詳細>>
藕節是藕莖與根莖連接的部位,其干品亦為中藥。中醫認為有收斂止血、涼血散瘀的功效,為調理各種熱性出血的食療之物。中藥生地黃能清熱瀉火、涼血……詳細>>
不管是什么食物,天天吃都是不好的。很明顯的生地黃是涼性的,天天喝的話會導致體質寒性加重。詳細>>
佘自強,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優秀中醫健康信使”得主,廣東省中醫院資深藥師,廣東省中醫學會藥膳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詳細>>
該粥方適用于腎炎、陽痿、頭痛、眩暈、腰痛等疾病的治療或預防。此方選自《飲膳正要》,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元朝營養學家,曾任延佑間(131……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