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感,小食品好壞的黃金標準
責任編輯:徐茜茜 《家庭醫生》 2009-3-5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某天讀了一篇文章,作者說他從小愛吃南乳花生,小時候自己炒著吃,后來商店里有得賣了,就改吃現成的。再后來,接二連三發生“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后,作者又不太敢買小食品了,“連那些名牌南乳花生也覺得有股不對勁的澀味,吃下去偶有喉嚨發癢的感覺”。于是,他又開始自制南乳花生,感覺“優于工廠產品多多,醇厚、和味,多吃也無妨,不會有口渴感”,以至于“有人不惜攜波爾多紅酒來換”。
我也是個從小愛吃零食的人,爸爸當過廚師,常常給我做好吃的,令我至今口味都比較挑剔,也非常自信自己做的小食品“不會有口渴感”。不知是心理作怪,還是實際情況確實不令人樂觀,我發現,現在的小食品和二三十年前的相比,味道真的不如從前,吃過之后非要喝水解渴不可,還不時能吃出變質油的味道來。
問題是,為什么現在商店賣的小食品吃后容易有口渴感?口渴感從何而來?和朋友們聊天說起這個話題,大家各有見解:
“多放鹽,口味重,吸引你多吃點嘛!”
“咸一點可以掩蓋劣質原料的味道。你以為那些商家真的會挑選‘上好’材料精制而成嗎?”
“都是添加劑作的怪,這年頭,沒有添加劑就沒有食品市場。”
“說不定防腐劑放多了也是這個味道呢!”
再討論下去,就變成對無良商家和政府
部門監管不力的聲討會了,得不出什么明確結果,只讓人感到“人心不古、人人自危、人性墮落”。 盡管如此,我還是很希望有人能從醫學知識的層面告訴我:為什么吃了小食品會產生口渴感,哪些食品添加劑會加重口渴感,小食品如何判別其質量好壞……
滲透壓改變引起的變化
當體內滲透壓改變時,通過一系列神經內分泌調節反饋,口渴感就產生了。
滲透壓是什么呢?成人身體重量約60%是體液,體液中溶解了各種物質,包括葡萄糖及各種離子(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鎂離子等),這些體液成分形成了一定的滲透壓。
人體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來調節體液及穩定滲透壓。當體液量減少或滲透壓升高,哪怕血漿滲透壓只比正常升高2%,下丘腦某些神經元也會受到刺激,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使人產生口渴感。口渴感促使人主動增加飲水量,從而使機體水分保持動態平衡。
從上面的生理基礎知識我們得知,產生口渴感主要有三種原因:
①體液丟失,如大量失血或大量出汗;
②血鈉水平增高,譬如進食過咸的食物;
③血糖過高,例如糖尿病病人常伴有口渴癥狀。口味咸淡改變引起的變化
若從飲食角度分析口渴原因,則包括:
①鈉攝入過多:鈉普遍存在于各種食物當中,如鹽漬或腌制的食品、煙熏食品、醬咸菜、發酵豆制品(如腐乳、豆豉)等,過食易出現口渴。另外,過食其他含鈉復合物的食品也會感到口渴,例如許多食品添加劑都為含鈉的復合物,包括味精(谷氨酸鈉)、雞精、小蘇打(碳酸氫鈉)、食用堿(碳酸鈉)、防腐劑(苯丙酸鈉)及一些人工色素。小食品普遍含有上述食品添加劑,所以易引起口干、口渴。
②高熱量、高糖、高蛋白的食物攝入過多:高熱量食物如油炸食品、堅果類食品,高糖食物如果脯、甜飲料,以及高蛋白食物也會引起口渴感,因為這些食物的代謝過程需要消耗水,也容易使人出現口渴現象。舌頭不能勝任“食品質檢員”
我們不能簡單地根據口味是否重、口渴感是否強,來判斷小食品的質量。除了酸敗油脂的哈喇味有助于判斷零食中的油脂已經變質外,我們的舌頭是很難勝任“食品質量監督檢查員”角色的。其實,食品中正常添加的食品添加劑是允許的,我們擔心的是不法生產者過量添加食品添加劑,甚至把不該用于食品加工的物質添加進去,譬如三聚氰胺、蘇丹紅、甲醛、吊白塊等。作為個人,鑒別的力量極為有限,關鍵在于不要把零食當主食,并盡量選擇天然食品及加工程度低的食品。(點評者:曾晶)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在線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更多關于口渴主題
熱門主題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頻道精選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柯大夫知道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
-
處理 SSI 文件時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