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葉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肉桂常綠喬木,生于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我國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大葉清化桂,我國從1962年從越南引種,栽培于丘陵或斜坡山地,在廣東、廣西等地有大面積栽培。多于秋分后,剝取栽培5....--詳細介紹
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葉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肉桂常綠喬木,生于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我國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大葉清化桂,我國從1962年從越南引種,栽培于丘陵或斜坡山地,在廣東、廣西等地有大面積栽培。多于秋分后,剝取栽培5至6年的樹皮或枝皮,曬1至2天,卷成圓筒狀,陰干,稱油筒桂(廣桂);剝取10余年的樹皮,將兩端削成斜面,夾在木制的凹凸板中曬干,稱企邊桂;將老樹干離地30厘米處,作環狀剝皮,放木夾內曬至九成干,取出,縱橫堆疊,加壓,約1個月干燥,稱板桂;桂皮加工過程中余下的邊條,削去外部栓皮,稱桂心;塊片稱桂碎。
1. 肉桂干以兩側略內卷呈淺槽狀,習稱“企邊桂”;干以和枝皮呈卷筒狀,習稱“油筒桂”,長30至50厘米,寬或筒徑2至10厘米,厚2至8毫米。外表面灰棕色,略粗糙,有突起的皮孔;內表面棕紅色,平滑,指甲刻劃顯油痕。質堅實而脆,折斷面顆粒性,近外層有一條淺黃色切向線紋(石細胞環帶)。香氣濃烈特異,味甜、辣。以外表細致、皮厚體重、不破碎、油性大,香氣濃,甜味濃而微辛、嚼之渣少者為佳。
2. 南玉桂為植物大葉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藥材性狀與肉桂相似,嚼之特別清香,化渣,一般認為質量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