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蓮草為菊科植物鱧腸的全草,因為搓揉它的莖葉時,可見黑色的汁液流出,所以又叫“墨旱蓮”,異名又叫金陵草、蓮子草。旱蓮草為中醫常用的養肝益腎、涼血止血藥物。對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昏目眩、牙齒松動、腰背酸痛、下肢痿軟諸癥以及血熱所致的多種出血證有良好療效。旱蓮草含有揮發油、鞣質、皂甙、旱蓮草素及維生素A等化....--詳細介紹
一年生草本,高10~60cm。全株被白色粉毛,折斷后流出的汁液數分鐘后即呈藍黑色。莖直立或基部傾伏,著地生根,綠色或紅褐色。葉對生;葉片線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3~10cm,寬0.5~2.5cm,全緣或稍有細齒,兩面均被白色粉毛。頭狀花序腋生或頂生,總苞鐘狀,總苞片5~6片,花托扁平,托上著生少數舌狀花及多數管狀花;舌狀花雌性,花冠白色,發育或不發育;管狀花兩性,黃綠色,全發育。瘦果黃黑色,長約3mm,無冠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路邊、濕地、溝邊或田間。分布于全國各地。 干燥全草全體被白色茸毛。莖圓柱形,長約30厘米,直徑約3毫米;綠褐色或帶紫紅色,有縱棱。葉片卷曲,皺縮或破碎,綠褐色。莖頂帶有頭狀花序,多已結實,果實很多,呈黑色顆粒狀。浸水后搓其莖葉,則呈黑色。氣微香,味淡微咸。以色綠、無雜質者為佳。主產江蘇、江西、浙江、廣東等地。顯微鑒定:葉表面觀: 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3--4個。非腺毛3細胞,長247—800μm,基部細胞稍膨大,中部細胞較長,頂端細胞而短,壁稍厚,具疣狀突起。腺毛棒狀,頂端鈍圓,4—6細胞,長75--113μm,壁薄,內含黃棕色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