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顯像原理和方法
原理
骨骼的主要無機鹽成份是羥基磷灰石晶體,其結構類似離子交換柱,具有很大表面積,通過化學吸附和離子交換從血液中獲取磷酸鹽和其它元素來完成代謝更新。趨骨性的放射性藥物如Tc-膦酸鹽靜脈注射后迅速被晶體表面吸附沉積在骨骼內,特異地顯示骨骼的代謝影像。當局部骨骼有病損時,如炎癥、腫瘤、骨折等引起局部血流量和/或骨骼無機鹽代謝改變,均會在相應部位顯示放射性異常增高,這些異常通常在疾病早期就有明顯表現,因此可以對各種骨骼疾病作出早期診斷及明確定位。
方法
常用顯像劑是Tc-亞甲基二膦酸鹽(Tc-MDP)。劑量為740-1110MBq(20-30mCi)。
骨顯像分為動態顯像和靜態顯像二種。
常規骨顯像是指靜脈注射骨顯像劑后2-3小時全身或局部的靜態骨顯像,此時未進入骨組織的顯像劑大多已從腎臟排泄、血液內放射性作為本底已明顯降低,骨骼顯像清晰,注射后大量飲水可以加速Tc-MDP經腎臟排出,顯像前囑受檢者排尿以減少膀胱內尿液的放射性對影像干擾。由于骨顯像劑在正常人全身骨骼中分布不均勻,故采用比較左、右兩側對稱部位放射性的方法來鑒別病變部位和正常骨組織。
動態骨顯像是指三時相的骨顯像技術,三時相顯像技術是在靜脈注射骨顯像劑后于不同時間進行多次顯像,分別采集血流、血池及延遲(靜態)骨顯像的資料,Tc-MDP“彈丸”式靜脈注射后立即以2秒一幀的速度連續采集一分鐘,獲得病變部位及其對稱部位的動脈灌注系列影像,此時可見大動脈及二級動脈陸續顯像,隨即逐漸顯示軟組織輪廓。骨骼部位連同鄰近軟組織內放射性異常增高提示骨骼局部動脈灌注增強,是惡性骨腫瘤的常見表現。在注射后2-4分鐘期間以每分一幀的速度采集的影像為第二相即血池相,它反映了軟組織內的血運,局部放射性增高可由于局部血管增生擴張造成,也可能是由于靜脈回流障礙所致。骨骼顯像的第三相即延遲相,在靜脈注射后2-4小時采集,反映顯像劑在骨骼內的沉積情況,因此稱為延遲骨顯像或靜態骨顯像。(轉自放心醫苑網)
(責任編輯:朱釗 )
專家答疑
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現乳腺結節
2024-10-29發現有甲減病要吃一輩子藥嗎?
2024-10-29甲亢患者能吃感冒藥嗎?
2024-10-29甲亢患者能生下健康的寶寶嗎
2024-10-29有甲減病是不是會影響到食欲
2024-10-29甲亢病會不會導致掉發
2024-10-29有甲亢病總是感覺很餓怎么辦
2024-10-29做甲亢病相關檢查要多少錢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