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被撞要及時照CT CT掃描增加兒童患癌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時會因剎車撞到頭、走路不小心被硬物碰到,腦袋因此受到輕微撞擊,當時可能并未覺得有任何不適。不過,專家提醒,如果在頭部被撞的幾周或半年后,開始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記憶力下降等癥狀,這很可能是患上了“慢性硬膜下血腫”,這時最好到醫院做個頭部CT檢查,以免耽誤了病情。
“硬腦膜下血腫”短期難發現
24歲的婷婷是一名超市的收銀員,她最近老是頭暈腦脹,反應遲鈍,記憶力也開始下降,嚴重地影響了工作與生活。在男朋友的陪同下,婷婷去到醫院神經內分泌科檢查,醫生詢問婷婷的病史,但身體一向健康的她,真的想不出自己有什么病。
醫生隨即又問婷婷之前頭部是否有受過外傷,婷婷突然想起大概三個月前,因為路滑摔了一跤,頭部碰到了墻上,當時眼冒金星,后來揉揉就好一些了。醫生一聽,建議婷婷做個頭部CT檢查,結果顯示是硬腦膜下血腫,需要手術治療。
聽說要在頭上開刀,婷婷被嚇壞了,醫生表示其實做的是微創手術,只需局部麻醉,在血腫中心處,將顱骨鉆一個“一次性筷子頭大小”的小孔,插入導管把積血引流出來就可以了,傷口很小,不會影響美觀。術后一周,婷婷出院了。
解放軍458醫院神經內科方昭庚主任解釋道,硬腦膜是包在腦表面的一層結締組織,在硬腦膜及腦表面之間的出血叫硬腦膜下出血。通常按照受傷后出血的時間分為三種:72小時內為急性;三天后至三星期為亞急性;三星期以后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方昭庚主任表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往往是由于頭部外傷引起的,由于起病緩慢,初期癥狀不容易被察覺,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硬膜下腔少量持續性出血,不斷壓迫大腦,這時患者才出現血腫壓迫癥狀和體征,所以患者很難在短時間發現疾病。
容易與其他病混淆
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腫沒有特定的癥狀,容易被誤診為偏頭痛、頸椎病變、中風、神經衰弱、精神病、老年癡呆、腦瘤、心臟病、高血壓、視力障礙眼疾等,而在沒有做CT檢查以前,對此類病人的頭痛或失眠無法解釋。
方昭庚主任指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不一定是撞傷之后才有,輕微外傷也可能導致,老年人尤其高發。因為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大,大腦也跟著老化萎縮,連接硬腦膜與腦皮層之間的橋靜脈被拉長,只要頭部受到輕微的外傷就很容易被拉斷,細小的腦表面與硬腦膜竇間的穿通小靜脈撕裂,導致靜脈反復緩慢的滲血,血腫量逐漸增多,壓迫腦神經出現相應的癥狀。
“凡是有頭部輕微外傷,3周后有頭痛、作嘔、一側肢體無力、走路不穩的老年人,就要注意是否有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可能。”方昭庚主任表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手術治療是既安全又效果很好的,手術成功率在90%以上,術后恢復日常生活功能的幾率高達80%以上。
CT掃描:增加兒童患癌風險
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兒童接受CT掃描,會明顯增加患白血病和腦癌的風險,不過其幾率并不高。研究人員表示,此研究結果并不意味著兒童要完全規避CT掃描。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比如診斷嚴重的頭部損傷時,CT掃描是很關鍵的步驟。但是,這種掃描應該只在必要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而且要將輻射劑量調到最低。
CT掃描從多方位吸收X射線,然后將它們匯聚到一起,形成掃描部位的橫斷面圖像。跟傳統的X射線技術相比,CT掃描需要更多的輻射劑量來完成掃描任務。在CT掃描技術快速推廣的同時,人們對其潛在危害的擔憂也隨之上升。在美國,每年至少有400萬兒童接受此類掃描,研究人員估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掃描檢測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或者可以用超聲波或者磁共振成像等更安全且不涉及電離輻射的檢查來代替。
有人研究了英國接受CT掃描的18萬名兒童的記錄,其中有74人得白血病,135人罹患腦癌,發現兒童做CT掃描的次數越多,接受的輻射量越大,患癌風險也就越高。研究人員還發現,15歲以下的兒童若接受2到3次的CT掃描,他們患腦癌的幾率比普通兒童增加兩倍;而5到10次的掃描,就會使患白血病的風險增加到3倍。不過,腦癌和白血病的發病風險是非常低的,即便患病概率翻了3倍,罹患此類疾病的概率仍然不高。
美國放射學會發表聲明稱,家長不要拒絕必要的CT掃描檢查,尤其在可能威脅生命的情況下,如頭部和脊柱損傷、肺炎并發癥及胸部感染。不過,該組織同時也列舉了CT掃描不是首選的狀況,比如在懷疑孩子得了闌尾炎時,可先進行超聲共振成像檢查,如果仍不能確診,再進行CT掃描檢查。
(責任編輯:貝貝 )
專家答疑
種植牙骨粉多少錢一克
2024-10-25金屬烤瓷牙多少錢一顆
2024-10-25馬里蘭橋修復義齒圖解
2024-10-25種牙什么情況下需要加骨粉
2024-10-25全口種植牙齒一般需要多少錢
2024-10-25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話還能吃紅豆嗎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