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是什么?影像檢查是什么?
腦膜瘤分為顱內腦膜瘤和異位腦膜瘤,前者由顱內蛛網膜細胞形成,后者指無腦膜覆蓋的組織器官發生的腦膜瘤,主要由胚胎期殘留的蛛網膜組織演變而成。好發部位有頭皮、顱骨、眼眶、鼻竇、三叉神經半月節、硬腦膜外層等。在顱內腫瘤中,腦膜瘤的發病率僅次于膠質瘤,為顱內良性腫瘤中最常見者,占顱內腫瘤的15%~24%。下面趕緊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的情況吧。
病因
腦膜瘤的病因迄今不完全清楚。臨床發現,顱腦外傷、病毒感染、放射照射、遺傳因素或者內源性因素如激素、生長因子等均可能是形成腦膜瘤的因素之一。腦膜瘤可見于顱內任何部位,但幕上較幕下多見,約為8∶1,好發部位依次為大腦凸面、矢狀竇旁、大腦鐮旁和顱底(包括蝶骨嵴、嗅溝、巖斜區、橋小腦角等),從而壓迫相應部位的功能區和顱神經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和體征。
臨床表現
腦膜瘤有良性、惡性之別,良性腦膜瘤生長慢,病程長,其出現早期癥狀平均約為2.5年,長者可達6年之久。一般來講,腫瘤平均年增長體積為3.6%,因腫瘤的膨脹性生長,患者往往以頭痛和癲癇為首發癥狀,依腫瘤部位不同,可以出現突眼、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老年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癥狀者多見。
上矢狀竇旁腦膜瘤運動障礙表現為從足部開始,漸至下肢,繼而上肢肌力障礙,最后波及頭面部,如腫瘤向兩側生長,可出現雙側肢體肌力弱并伴有排尿障礙,癲癇,顱內壓增高癥狀等。
鑒別診斷
腦膜瘤的臨床特點是發病緩、病程長。不同部位腦膜瘤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因成年人發病較多,故凡成年人有慢性頭痛、精神改變、癲癇,一側或兩側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共濟失調或有局限性顱骨包塊等,特別是伴有進行性加重的顱內壓增高癥狀時,要考慮腦膜瘤的可能性。眼底檢查常發現慢性視神經乳頭水腫或已呈繼發性萎縮。
腫瘤的確診還需依靠輔助性診斷檢查。診斷腦膜瘤,其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檢查包括顱骨平片,CT掃描和腦血管造影。不僅可以達到定位,還可以了解腫瘤大小和定性。
1、顱骨平片
顱內腦膜瘤需要常規攝顱骨平片,約有75%病例在平片上可以顯示出顱內腫瘤的征象,而30%~60%的病例可根據平片的征象作出腦膜瘤的診斷。X線顱骨平片的征象,一部分屬于顱內腫瘤,顱內壓增高的間接征象,如蝶鞍骨質侵蝕與擴大,腦回壓跡明顯與松果體鈣化斑移位,少數情況下,顱縫分離。另一部分是腦膜瘤直接引起的征象,包括腫瘤局部骨質增生與破壞,腫瘤血運增加引起的腦膜動脈溝變寬與增多,腫瘤鈣化,局部骨質變薄等,這幾點常是腦膜瘤可靠的診斷依據。
2、CT掃描
在腦膜瘤的診斷上,CT掃描已取代同位素腦掃描、氣腦和腦室造影、腦膜瘤多為實質性且富于血運,最適合于CT檢查,其準確性能夠達到發現1cm大小的腦膜瘤。在CT掃描圖像上,腦膜瘤有其特殊征象,在顱內顯示出局限性圓形密度均勻一致的造影劑增強影像,可并有骨質增生,腫瘤周邊出現密度減低的腦水腫帶,相應的腦移位,以及腦脊液循環梗阻引起的腦積水征象。
3、腦血管造影
對某些腦膜瘤,腦血管造影仍是必要的。尤其是深部腦膜瘤,它的血液供應是多渠道的,只有通過腦血管造影,才能夠了解腫瘤的供應來源,與腫瘤的血運程度和鄰近的血管分布情況,這些對制定手術計劃,研究手術入路與手術方法都有重要價值。如果能作選擇性的頸外動脈、頸內動脈及椎動脈造影,特別采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則血管改變征象更為清晰而明確。
此外腰椎穿刺可反映顱內壓增高,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的情況,在診斷與鑒別診斷上仍有一定參考意義。
治療預防
對腦膜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原則上應爭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腫瘤侵犯的腦膜與骨質,以期根治。腦膜瘤屬實質外生長的腫瘤,大多屬良性,如能早期診斷,在腫瘤尚未使用周圍的腦組織與重要顱神經、血管受到損害之前手術,應能達到全切除的目的。但是有一部分晚期腫瘤,尤其是深部腦膜瘤,腫瘤巨大,與神經、血管、腦干及丘腦下部粘連大緊,或將這些神經、血管包圍不易分離,這種情況下,不可勉強從事全切除術,以免加重腦和顱神經損傷以及引起術中大出血的危險,甚至招致病入死亡或嚴重殘廢。宜限于腫瘤次全切除,縮小腫瘤體積,輔以減壓性手術,以減少腫瘤對腦的壓迫作用,緩解顱內壓力,保護視力。或以分期手術的方法處理。對確屬無法手術切除的晚期腫瘤,行瘤組織活檢后,僅作減壓性手術,以延長生命。惡性者可輔以放療。
(責任編輯:付子顏 )
專家答疑
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話還能吃紅豆嗎
2024-10-25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哪些甲狀腺疾病可能會有遺傳性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