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檢查是什么?檢查前要做什么準備?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稱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這項技術誕生之初曾被稱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醫學新技術的NMR成像(NMR Imaging)一詞越來越為公眾所熟悉。隨著大磁體的安裝,有人開始擔心字母“N”可能會對磁共振成像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另外,“nuclear”一詞還容易使醫院工作人員對磁共振室產生另一個核醫學科的聯想。因此,為了突出這一檢查技術不產生電離輻射的優點,同時與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醫學相區別,放射學家和設備制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術”簡稱為“磁共振成像(MRI)”。下面趕緊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的情況吧。
技術特點
磁共振成像是斷層成像的一種,它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并重建出人體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學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學的Edward Purcell各自獨立的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磁共振成像技術正是基于這一物理現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發展了一套對核磁共振信號進行空間編碼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重建出人體圖像。
MRI
磁共振成像技術與其它斷層成像技術(如CT)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它們都可以顯示某種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間中的分布;同時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斷層圖像,三維體圖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間-波譜分布的四維圖像。
像PET和SPECT一樣,用于成像的磁共振信號直接來自于物體本身,也可以說,磁共振成像也是一種發射斷層成像。但與PET和SPEC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這一點也使磁共振成像技術更加安全。
從磁共振圖像中我們可以得到物質的多種物理特性參數,如質子密度,自旋-晶格馳豫時間T1,自旋-自旋馳豫時間T2,擴散系數,磁化系數,化學位移等等。對比其它成像技術(如CT超聲PET等)磁共振成像方式更加多樣,成像原理更加復雜,所得到信息也更加豐富。因此磁共振成像成為醫學影像中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
MR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分辨率不及CT,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掃描時間相對較長,偽影也較CT多。
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帶有正電,許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進行自旋運動。通常情況下,原子核自旋軸的排列是無規律的,但將其置于外加磁場中時,核自旋空間取向從無序向有序過渡。這樣一來,自旋的核同時也以自旋軸和外加磁場的向量方向的夾角繞外加磁場向量旋進,這種旋進叫做拉莫爾旋進,就像旋轉的陀螺在地球的重力下的轉動。自旋系統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漸增長,當系統達到平衡時,磁化強度達到穩定值。如果此時核自旋系統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頻率的射頻激發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應。這樣,自旋核還要在射頻方向上旋進,這種疊加的旋進狀態叫做章動。在射頻脈沖停止后,自旋系統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維持這種狀態,將回復到磁場中原來的排列狀態,同時釋放出微弱的能量,成為射電信號,把這許多信號檢出,并使之能進行空間分辨,就得到運動中原子核分布圖像。原子核從激化的狀態回復到平衡排列狀態的過程叫弛豫過程。它所需的時間叫弛豫時間。弛豫時間有兩種即T1和T2,T1為自旋-點陣或縱向馳豫時間,T2為自旋-自旋或橫向弛豫時間。
磁共振現象與MRI
含單數質子的原子核,例如人體內廣泛存在的氫原子核,其質子有自旋運動,帶正電,產生磁矩,有如一個小磁體(圖1-5-1)。小磁體自旋軸的排列無一定規律。但如在均勻的強磁場中,則小磁體的自旋軸將按磁場磁力線的方向重新排列(圖1-5-2)。在這種狀態下,用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radionfrequency,RF)進行激發,作為小磁體的氫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發生了磁共振現象。停止發射射頻脈沖,則被激發的氫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釋放出來,其相位和能級都恢復到激發前的狀態。這一恢復過程稱為弛豫過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復到原來平衡狀態所需的時間則稱之為弛豫時間(relaxationtime)。有兩種弛豫時間,一種是自旋-晶格弛豫時間(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稱縱向弛豫時間(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傳給周圍晶格所需要的時間,也是90°射頻脈沖質子由縱向磁化轉到橫向磁化之后再恢復到縱向磁化激發前狀態所需時間,稱T1。另一種是自旋-自旋弛豫時間(spin-spin relaxation time),又稱橫向弛豫時間(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橫向磁化衰減、喪失的過程,也即是橫向磁化所維持的時間,稱T2。T2衰減是由共振質子之間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與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變化。
醫療用途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氫原子核質子(1H),因為它的信號最強,在人體組織內也廣泛存在。影響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質子的密度;(b)弛豫時間長短;(c)血液和腦脊液的流動;(d)順磁性物質(e)蛋白質。
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是,磁共振信號愈強,則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號弱,則亮度也小,從白色、灰色到黑色。
各種組織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如下:脂肪組織,松質骨呈白色;腦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內臟、肌肉呈灰白色;液體,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質、氣體、含氣肺呈黑色。
核磁共振的另一特點是流動液體不產生信號稱為流動效應或流動空白效應。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狀結構,而血液為無信號的黑色。這樣使血管很容易與軟組織分開。正常脊髓周圍有腦脊液包圍,腦脊液為黑色的,并有白色的硬膜為脂肪所襯托,使脊髓顯示為白色的強信號結構。
核磁共振(MRI)已應用于全身各系統的成像診斷。效果最佳的是顱腦,及其脊髓、心臟大血管、關節骨骼、軟組織及盆腔等。對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觀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變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進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診斷,可作多個切面圖,空間分辨率較高,顯示心臟及病變全貌,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優于其他X線成像、二維超聲、核素及CT檢查。在對腦脊髓病變診斷時,可作冠狀、矢狀及橫斷面像。
核磁共振成像檢查注意事項:
1、檢查前須取下一切含金屬的物品,如金屬手表、眼鏡、項鏈、義齒、義眼、鈕扣、皮帶、助聽器等;
2、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禁止做MRI檢查;
3、做盆腔部位檢查時,需要膀胱充盈,檢查前不得解小便。有金屬節育環者須取出才能進行;
4、體內有彈片殘留者,一般不能做MRI;
5、手術后留有金屬銀夾的病人,是否能做MRI檢查要醫生慎重決定;
6、胸腹部檢查時,要保持呼吸平穩,切忌檢查期間咳嗽或進行吞咽動作;
7、MRI對飲食、藥物沒有特別要求;
8、檢查時要帶上已做過的其他檢查材料,如B超、X線、CT的報告。
(責任編輯:付子顏 )
專家答疑
種植牙骨粉多少錢一克
2024-10-25金屬烤瓷牙多少錢一顆
2024-10-25馬里蘭橋修復義齒圖解
2024-10-25種牙什么情況下需要加骨粉
2024-10-25全口種植牙齒一般需要多少錢
2024-10-25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話還能吃紅豆嗎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