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食管是什么?影像檢查有哪些?
食管下段的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覆蓋,稱Barrett食管,又稱巴雷特食管。普遍認為是獲得性,并與反流性食管炎相關,并有發生腺癌的可能。其癥狀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發癥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癥狀為胸骨后燒灼感、胸痛及反胃。下面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的情況吧。
病因
Barrett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盡管有關Barrett食管與胃食管反流之間的關系已被大多數學者接受,但Barrett食管確切的發病機制仍不清楚。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只有10%發展為Barrett食管,而90%的患者并不發生變化。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學說,即先天性學說和獲得性學說。
1、先天性學說
先天性學說認為Barrett食管是由于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柱狀上皮沒有被鱗狀上皮完全替代所致,因此食管下段遺留下胚胎時期的柱狀上皮。一些臨床觀察也支持先天性學說。
2、獲得性學說
有研究認為Barrett食管是一種獲得性疾病,它與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密切關系。食管下段長期暴露于酸性溶液、胃酶和膽汁中,造成食管黏膜的炎癥和破壞,導致耐酸的柱狀上皮替代鱗狀上皮。研究證實,大多數Barrett食管病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
關于Barrett食管柱狀上皮的來源尚未定論。目前有幾種看法:①來源于鱗狀上皮的基底細胞;②來源于食管賁門腺體細胞;③來源于胃黏膜或原始干細胞。
癥狀
Barrett食管的發病年齡自出生1個月至88歲均有報告,年齡分布曲線呈雙高峰:第一高峰在0~15歲,另一高峰在48~80歲。但臨床上多見于中、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發病在男性多見,男女的比例為3∶1~4∶1。病人僅有食管下端的柱狀上皮化生一般無癥狀,故大多數病人可終生不出現癥狀。Barrett食管的癥狀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發癥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癥狀為胸骨后燒灼感、胸痛及反胃。臨床出現有典型燒心及反胃才去就診,部分因食管狹窄或癌變出現吞咽困難為首診主訴癥狀吞咽困難的原因是:①鱗-柱狀上皮交界處的狹窄;②慢性食管炎所致管壁纖維化,食管蠕動功能減退;③食管急性炎癥引起的食管痙攣;④發生于柱狀上皮的食管腺癌造成的管腔梗阻有些病人早期有燒心癥狀,經一段長時間的無癥狀期,直至并發癥發生后才出現癥狀原因是柱狀上皮對消化液的刺激不如鱗狀上皮敏感。Barrett食管出血可以大量但常呈慢性缺鐵性貧血。少數穿孔或侵入胸膜腔引起瘺管或進入其他鄰近器官出現癥狀。
并發癥: Barrett食管可發生嚴重的并發癥,良性并發癥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狹窄、潰瘍穿孔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食管并發癥發病率。常見的并發癥有:
1、潰瘍Barrett食管引起潰瘍的發病率為2%~54%食管柱狀上皮受酸性消化液腐蝕后可以發生潰瘍,出現類似胃潰瘍的癥狀,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并可引起穿孔、出血、浸潤潰瘍愈合后發生狹窄出現下咽不暢的癥狀,甚至可穿透主動脈導致大出血而迅速致死。Barrett潰瘍的病理分型有兩種,最為常見的為發生在鱗狀上皮段的淺表性潰瘍,這種類型與因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潰瘍相似;另一種少見的為發生在柱狀上皮段的深大潰瘍與消化性潰瘍相似。
2、狹窄 食管狹窄是Barrett食管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5%~100%狹窄部位多于食管中上段的鱗-柱狀上皮交界處,而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狹窄多位于食管下段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率為29%~82%。病變可單獨累及柱狀上皮也可同時累及鱗狀和柱狀上皮。
3、惡變 Barrett食管中發生癌腫的發生率不甚確切長期反流物進入Barrett食管可能起惡變作用但有研究認為Barrett食管病病人施行了抗反流手術亦不能使這些柱狀上皮消退,亦不減少惡變的危險性,Barrett食管的柱狀上皮區內可以發生異型增生,程度可自低度到高度,有時低度異型增生不易與正常柱狀上皮區別高度異型增生與原位癌有時難予區別,并可進展至浸潤癌。這些惡變的腫瘤系腺癌須要指出的是內鏡發現賁門腺癌伴有良性柱狀上皮與柱狀上皮異型增生為腺癌是有區別的Barrett食管的異型增生是癌前期狀況已為多數人公認。
4、胃腸道出血 可表現為嘔血或便血,并伴有缺鐵性貧血發生率約為45%,其出血來源為食管炎和食管潰瘍。
治療
Barrett食管的治療目的是控制胃食管反流緩解癥狀防治并發癥及減少惡性變的危險。
內科治療
為Barrett食管的首選治療方法。無主訴癥狀及無并發癥者無須外科治療主要是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應減少攝入刺激性飲食抬高床頭,戒煙戒酒忌吃抑制食管下括約肌張力的巧克力等食物,避免身體超重。藥物治療多選擇H2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輔以促胃動力藥治療。對于Barrett潰瘍:臨床資料顯示部分病人雖然酸分泌明顯減少、潰瘍愈合但胃食管反流仍然存在,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Barrett食管病人胃食管反流物不但有酸性物質,而且有堿性物質,因此人們推測,由于至今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改變食管和胃的pH值來減少胃食管反流癥狀,而不能防止堿性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所以藥物治療后,酸性物質引起的癥狀得到控制,而堿性反流持續存在,繼續破壞著食管黏膜。對于大多數Barrett狹窄患者,對擴張療法和藥物治療有良好的反應。特別是在反復擴張后吞咽困難的癥狀可得到緩解。
手術治療
適用于內科治療無效持續有癥狀并有并發癥的病人外科治療的目的是抑制反流防止柱狀上皮繼續發展和向上擴,Starnes等指出,臨床上僅有15%的Barrett食管病人經藥物治療后效果較好,其余的85%效果欠佳。至今多數學者主張,對Barrett食管病人不論其有無癥狀只要客觀存在胃食管反流(食管pH監測陽性)活體組織檢查有腸上皮化生或任何程度的上皮異型增生,都必須進行抗反流手術特別是那些有反流性食管炎、潰瘍或狹窄的病人必須徹底糾正反流。因此可以認為,對Barrett食管的病人只要具備手術條件,特別是年輕患者病史短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難以控制并發癥發展的病人應考慮行抗反流手術。
治療Barrett食管的手術方式以Nissen胃底折疊術為首選術式,各種治療的效果均應通過食管24h pH測定內鏡及臨床表現作綜合評價。此外手術后仍應定期行內鏡檢查和活檢,成功的抗反流手術后柱狀上皮可以退變,如抗反流手術后仍存在反流無疑癌變的危險繼續存在,然而成功的抗反流手術之后仍會在柱狀上皮被覆的食管上皮上發生腺癌,目前認為Barrett食管癌最有效的治療是外科手術凡經內鏡及病理證實的Barrett食管癌應盡早實施手術。手術方法同食管癌切除術,胃腸道重建多用殘胃或結腸,少數用空腸。手術死亡率為0~10%。
檢查
1、X 線檢查
較難發現Barrett食管,有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現,不是此癥的特異性。發現食管有消化性狹窄或體部有潰瘍者應疑有Barrett食管。
2、食管鏡檢查
典型的Barrett食管是在胃食管交界上方出現紅色的柱狀上皮區,部分患者可見反流性食管損傷的征象。活檢可證實并找到柱狀上皮化生。
3、食管測壓及pH 監測
Barrett食管的病人食管與酸、堿反流物接觸時間長可見到胃食管反流的測壓表現,其食管下端括約肌壓力較一般的反流病人為低。
(責任編輯:吳任飛 )
專家答疑
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話還能吃紅豆嗎
2024-10-25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哪些甲狀腺疾病可能會有遺傳性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