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檢查什么?核磁共振和CT的區別
核磁共振檢查什么呢?核磁共振檢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檢查方法,有助于了解病情。不過,核磁共振和CT是有區別的,不能一概而論哦。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總結核磁共振和CT的區別,快來一起看看吧。
核磁共振和CT的區別
核磁共振與CT相比,它具有無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面,多參數成像,有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幾乎適用于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如腫瘤,炎癥,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的檢查。對顱腦,脊椎和脊髓病的顯示優于CT。它可不用血管造影劑,即顯示血管的結構,故對血管,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鑒別,有其獨到之處。它還有高于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敏感地檢出組織成份中水含量的變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和更早地發現病變。MRI能清楚,全面地顯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內其它細小結構,是診斷各種心臟病以及心功能檢查的可靠方法。
那么,核磁共振檢查的是什么呢?
核磁共振的檢查內容
核子自旋運動是磁共振成像的基礎,而氫原子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物質;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氫原子核處于無規律的進動狀態,當人體進入強大均勻的磁體空間內,在外加靜磁場作用下原來雜亂無章的氫原子核一齊按外磁場方向排列并繼續進動,當立即停止外加磁場磁力后,人體內的氫原子將在相同組織相同時間下回到原狀態;這稱為馳豫〔RELAXATION〕而病理狀態下的人體組織馳豫時間不同,通過計算機系統采集這些信號經數字重建技術轉換成圖像來給臨床和研究提供科學的診斷結果。 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由于對軟組織滑膜、血管、神經、肌肉、肌腱、韌帶、和透明軟骨的分辨率高,用于滑膜、血管和肌肉、筋膜的炎癥、滑膜囊腫和透明軟骨變性、剝脫及骨糜爛破壞與缺血性壞死、頸椎和髓核病變、膝關節半月板和十字韌帶損傷、類風濕的神經并發癥及骨髓炎等的臨床檢查。可判定滑膜炎癥的宏觀狀況,如滑膜體積改變時的纖維蛋白滲出的程度和范圍、細胞浸潤、血管增生與肉芽腫(血管翳)形成、滑膜絨毛與滑膜肥厚等關節炎的早期及其病變活動度。還可分辨肌炎、筋膜緊張、脂肪滲透和肥厚及炎癥消長情況。能清楚顯示頸椎脫位、脊髓壓迫和脊髓扭曲狀態。
以上就是小編關于核磁共振和CT區別的檢查,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張琴琴 )
專家答疑
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話還能吃紅豆嗎
2024-10-25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哪些甲狀腺疾病可能會有遺傳性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