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疾病的核醫學檢查
許多患者患有甲狀腺疾病,但是這些患者往往不清楚自己所患的甲狀腺疾病適合那些核醫學檢查,下面讓小編為你具體解說。
甲狀腺疾病的核醫學檢查
甲狀腺是人體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位于頸部氣管前方正中間,分為左、右兩葉,形狀如同一個張開翅膀的蝴蝶。它通過攝取碘、合成和釋放甲狀腺激素而主管人體的生長與代謝。甲狀腺激素又以五種形式存在: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反三碘甲腺原氨酸(rT3)、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和游離甲狀腺素(FT4),它們在血中保持適宜而恒定的濃度并受到神經、內分泌因素(如TRH和TSH)的調節。
甲狀腺一旦出現疾病可大致分為機能性、器質性(占位性)和炎癥性三大類。
1、機能性疾病:
甲狀腺的機能性疾病是指甲狀腺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和甲狀腺機能減退癥(甲減)。甲亢時,甲狀腺合成的激素增加,引起人體代謝過強的一系列癥狀,如心慌、乏力、多食易饑并伴有明顯消瘦、怕熱多汗、一日內大便數次、手足發抖嚴重時不能握筆握筷、眼睛發脹、眼球突出、脾氣急躁,部分伴有低血鉀者還可出現周期性麻痹、下肢癱瘓,男性病人可出現陽痿,女性則多有月經異常。甲減癥狀正好相反,甲狀腺激素水平不足致人體代謝過低,出現浮腫、怕冷、嗜睡、不想吃飯、便秘等。兒童期甲減還可引起生長發育遲緩和智力發展障礙(呆小病或稱克叮病)。檢查這一類疾病主要是通過查血中甲狀腺激素(T3、T4、rT3、FT3、FT4)濃度和腦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SH)濃度;吸碘-131率可作為輔助診斷和鑒別診斷依據。若血中T3、T4、rT3、FT3、FT4濃度高于正常范圍、吸碘-131率高即可診斷為甲亢,反之血中T3、T4、rT3、FT3、FT4濃度低可診斷為甲減。影像學檢查(甲狀腺ECT顯像)對甲亢的診斷意義不大,但在甲亢碘-131治療時可作為計算甲狀腺重量的重要參考指標。有時,醫生可能沒有掌握好適應癥,給懷疑為甲亢的病人開甲狀腺ECT顯像檢查,病人拿到甲狀腺ECT顯像結果因不知體內激素水平還是無法確診是否有甲亢。放射性核素碘-131治療只適用于功能亢進患者。它通過射線的輻射生物效應對部分甲狀腺細胞產生破壞與損傷,從而使功能下降以至恢復正常。當然,甲亢還可采取其他治療方法。甲減的治療主要是通過補充外源性的甲狀腺激素,即醫學上所稱的“替代療法”。
2、器質性疾病:
屬于這類疾病的有甲狀腺瘤、甲狀腺囊腫和甲狀腺癌等。它們主要引起甲狀腺形態改變和結構的破壞,表現出的癥狀多為頸部摸到可以隨吞咽上下移動的腫塊,腫塊軟硬度因病變種類不同而不同,基本無壓痛感,腫塊較大時影響吞咽和呼吸。檢查主要是做甲狀腺ECT顯像。靜脈注射或口服顯像劑后被甲狀腺攝取,通過體外探測與成像即可得到甲狀腺的圖像,然后對其形態、大小、位置、放射性分布作出分析,用于診斷甲狀腺病變。對于有腫塊的甲狀腺顯像圖像,通常是將腫塊處的放射性與鄰近部位正常甲狀腺的放射性進行比較,強度一致的稱為“溫結節”,腫塊區放射性強度高的稱為“熱結節”,放射性減低則稱為“涼結節”或“冷結節”(減低程度不同)。這種以“溫度”和“結節”相結合的診斷方式是核醫學所特有的,但這種診斷不是病理診斷,不能直接確診為某一種病,只能根據結節性質間接判斷。一般而言甲狀腺瘤和囊腫多為溫結節或涼結節;功能自主性甲狀腺瘤(又稱為毒性甲狀腺瘤)為熱結節;甲狀腺癌則往往表現為冷結節。治療方面除甲狀腺癌可以用碘-131進行放射治療外,腺瘤與囊腫都只能手術治療。值得一提的是,核醫學體外分析所測定的甲狀腺球蛋白(TG)可以作為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斷、復發或轉移的重要監測指標。
3、炎癥性疾病:
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和發展,越來越多的甲狀腺炎癥患者得到正確而及時的診斷。甲狀腺炎有亞急性甲狀腺炎及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橋本氏病),這種炎癥與普通細菌性炎癥不同,它屬于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人體內有抗甲狀腺自身組織的抗體(TGA、TMA)存在。這些抗體對甲狀腺產生激發或破壞作用,導致甲狀腺功能出現相應變化,有時還出現炎性腫塊而且伴有腫塊區明顯疼痛。診斷上容易與前兩類疾病混淆。因此除前述T3、T4、rT3、FT3、FT4、TSH檢測、吸碘-131率、甲狀腺ECT顯像檢查以外,特別強調要作抗甲狀腺自身抗體的測定,抗體呈陽性,結合病史與其他檢查即可確診。甲狀腺炎的治療需用激素來抑制免疫過程再輔以一般的消炎藥;對于炎癥性腫塊,切忌手術治療,否則將引起甲減。橋本氏甲狀腺炎合并甲亢如果吸碘-131高病人也可選擇碘-131治療。
此外,還有一種單純性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功能多正常,在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和缺碘地區的人群中尤為多見。這是由于從食物、飲水中提供的碘量不足,而人體的生長發育與代謝又需要大量的碘所引起的。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治療,應該及時而科學地補碘。如果出現巨大甲狀腺腫,影響生活和美觀,不可手術時也可選擇碘-131治療。
核醫學檢查對患者及周圍人群有害嗎?
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很多人談“核”色變。不少人認為,核醫學檢查會使人體受到輻射損傷、致癌、致畸等,對接受核醫學檢查后的患者也退避三舍,擔心受到有害輻射。
大家不必這么恐懼。一次核醫學檢查的輻射量,僅相當于一次長途空中旅行所受的輻射量。專家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輻射無處不在,空氣、土壤、建材中都存在。相比這些天然輻射來源,核醫學檢查的輻射劑量沒有顯著增加,其用量也被嚴格控制在絕對安全的范圍之內。
事實上,多數核醫學檢查中病人所受輻射量與X檢查相比更少。另外,由于核素示蹤技術非常靈敏,與CT或MR造影劑相比,所需化學成分極其微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正常情況下,不會引起過敏及毒性反應。
研究證實,患者體內放射性藥物的活度,是隨著時間推移快速遞減的。患者對周圍環境的輻射測量值只在注射顯像劑后0.5小時內和距離0.5米內稍高,而1小時后和距離1米以上則測量值就迅速降低。況且患者注入顯像劑時,會被囑咐要大量飲水,相當一部分顯像劑會很快隨尿液排出體外。
因此,盡管受檢者在接受核醫學檢查時,會被常規告知,要在檢查當日盡量避免與嬰幼兒及孕婦密切接觸,實際上當患者在核醫學科完成檢查之后,體內殘留的放射性絕大部分已經消退,并繼續快速從身體內消失,不會對與之密切接觸的周圍人員造成影響。
(責任編輯:鄒華振 )
專家答疑
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話還能吃紅豆嗎
2024-10-25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哪些甲狀腺疾病可能會有遺傳性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