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群需要影像檢查?了解5大常見影像檢查方法
醫學影像學不僅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提高了診斷水平,而且可以對某一些疾病進行治療,是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那么,哪些人群需要影像檢查呢?下面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下常見的5大影像檢查方法。
5大常見影像檢查方法
X線檢查
醫學上常用x線檢查作為輔助檢查方法之一。臨床上常用的x線檢查方法有透視和攝片兩種。透視較經濟、方便,并可隨意變動受檢部位作多方面的觀察,但不能留下客觀的記錄,也不易分辨細節。攝片能使受檢部位結構清晰地顯示于x線片上,并可作為客觀記錄長期保存,以便在需要時隨時加以研究或在復查時作比較。必要時還可作x線特殊檢查,如斷層攝影、記波攝影以及造影檢查等。
CT檢查
CT檢查是現代比較先進的醫學掃描檢查的一種,主要是針對掃描人體大腦的情況。CT診斷一般為平掃CT、增強CT和腦池造影CT。平掃CT一般為橫斷面掃描,多以聽眥線為基線,依次向上或向下連續掃描。增強CT掃描常用的造影劑為60%泛影葡胺,每公斤體重1.5~2.0ml,凡有過敏史及心腎功能衰竭者禁用60%泛影葡胺。腦池造影CT一般經腰穿或枕大池穿刺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或氣體,使擬檢查的腦池充盈。
B超檢查
B型超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近年來發展很快,它已成為現代臨床醫學中不可缺少的診斷方法。B超可以清晰地顯示各臟器及周圍器官的各種斷面像,由于圖像富于實體感,接近于解剖的真實結構,所以應用超聲可以早期明確診斷。B超臨床應用范圍廣泛,目前已成為現代臨床醫學中不可缺少的診斷方法。
MRI檢查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稱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MRI)已應用于全身各系統的成像診斷。效果最佳的是顱腦,及其脊髓、心臟大血管、關節骨骼、軟組織及盆腔等。對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觀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變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進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診斷,可作多個切面圖,空間分辨率較高,顯示心臟及病變全貌,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優于其他X線成像、二維超聲、核素及CT檢查。在對腦脊髓病變診斷時,可作冠狀、矢狀及橫斷面像。
心電圖檢查
心電圖(ECG或者EKG)是利用心電圖機從體表記錄心臟每一心動周期所產生的電活動變化圖形的技術。心臟在每個心動周期中,由起搏點、心房、心室相繼興奮,伴隨著生物電的變化,通過心電描記器從體表引出多種形式的電位變化的圖形(簡稱ECG)。心電圖是心臟興奮的發生、傳播及恢復過程的客觀指標。心電圖是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診斷方法。
專家提醒,對女性來說,兩癌(宮頸癌、乳腺癌)篩查非常重要,常規體檢外,建議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鉬靶篩查;對于結直腸癌,45歲以上的健康人群,可以每六年接受一次結腸鏡檢查;對于胃癌,高危人群及40歲以上人群,應每年接受一次胃鏡檢查;而肺癌,最好的篩查手段依然是低劑量螺旋CT,建議50-74歲之間、重度吸煙(年吸30包以上)、戒煙年齡不超過15年的人,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以篩查肺癌。
(責任編輯:鄧瑩瑩 )
專家答疑
前列腺炎患者不可以吃什么食物
2024-10-25怎么判斷是否陽痿早泄
2024-10-25有乳腺增生的話還能吃紅豆嗎
2024-10-25甲減患者適宜多碘還是少碘
2024-10-25甲減病會不會導致肌肉酸痛、渾身乏力?
2024-10-25亞臨床甲減會發展為甲減嗎
2024-10-25哪些甲狀腺疾病可能會有遺傳性
2024-10-25甲減病會一直發胖嗎
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