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科有輻射嗎?專家解讀核醫學的輻射危害
核醫學科有輻射嗎?核醫學的日常工作離不開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線,由于原子核技術在戰爭中應用的緣故,人們對射線普遍存在一種恐懼心理,患上了恐“核”癥,談“核”色變。那么,核醫學的危害真有那么大嗎?
專家解讀核醫學的輻射危害
核醫學檢查使用的都是短半衰期核素,僅以非常少的化學量引入體內。以核醫學最常用的核素99m Tc為例,其半衰期6小時。注入患者體內后隨著時間會很快的衰減,同時加上藥物從體內的代謝和排泄,一般在患者體內的有效半衰期最多為2至3個小時。而PET顯像顯像中常規使用的18F物理半衰期僅為110分鐘。常規核素顯像總的輻射劑量在較低的水平,范圍大概在1~7mSv左右。以使用核素量較大的骨顯像為例,常規注射量25mci,輻射劑量約為4.2mSv,明顯低于常規胸部CT平掃的劑量(表1)。同時由于放射性藥物具有很高的生物學探測靈敏度,與CT或MR造影劑相比,所需化學量很少,不干擾破壞體內生理過程的平衡狀態,通常沒有過敏反應。注射核素顯像劑以后,不會干擾其他影像檢查(如超聲、CT、MR等)。
那么顯像后患者對于周圍人群的輻射劑量又如何呢?這也是患者及醫護人員非常關心的問題。眾所周知日常生活中來自各種射線的輻射無處不在:空氣、土壤、電視、電腦、手機、空中旅行等都會使我們受到一定劑量的輻射;原引美國Radiologyinfo.org數據,美國公眾平均每年受到的自然照射本底為3mSv/年。目前國內采取的對于公眾的最小年劑量限值為1mSv/年。那么同樣以目前用藥量相對較大的全身骨顯像為例。患者注射25mci骨顯像劑后2-5小時進行顯像,檢查結束后以不同的距離、固定時間測定其對周圍的輻射劑量(見下圖),可以看出在距患者10cm的距離,接觸患者10分鐘,需要同時接觸600個患者,才能達到1mSv的公眾劑量劑量限值。即使護士對于患者取血等近距離操作,一般也不超過10分鐘。由此可見盡管我們建議受檢者在檢查當要日盡量避免與嬰幼兒及孕婦的密切接觸,但實際上當患者檢查結束之后體內的放射性水平已在相當低的水平,一般不會對與之密切接觸的周圍人員造成影響。
專家說,在日常生活中,來自自然界各種射線的輻射無處不在。如平常使用的電視、電腦、手機等會使我們受到一定劑量的輻射、一次長途空中飛行所受到的輻射甚至比接受一次核醫學檢查要高很多。而且在核醫學診治過程中所用的放射性藥物,其用量本身都被嚴格控制在絕對安全的范圍之內,可以說核醫學是非常安全的。
核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醫學應用中有著巨大的優勢。除了全身骨顯像、腎動態顯像、肺灌注/通氣顯像、心肌血流灌注顯像、甲狀腺顯像、葡萄糖代謝顯像等各種核醫學檢查外,核醫學治療還適合甲狀腺癌的治療。
(責任編輯:鄧瑩瑩 )
專家答疑
治療牙周炎用哪些藥效果較好
2024-10-22下體有異味應如何處理
2024-10-22尿糖高的原因是什么?一定是糖尿病嗎?
2024-10-22宮頸腺體囊腫應如何有效治療
2024-10-22身上起紅疙瘩用哪些藥治療較好
2024-10-22腎虛陽痿可用哪些藥緩解,見效快的藥有
2024-10-22月經干凈后通常多久會排卵
2024-10-22早泄和陰莖短小的有效治療藥物有哪些?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