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輻射究竟有多大?但是這些病必須用它檢查
目前,核醫學檢查在臨床中應用十分廣泛。大多數人因為缺少對核醫學常識的了解,往往談“核”色變。對于核醫學的了解,大部分人第一影像就是以前核武器或核事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損傷。因此,當去醫院醫生建議做核醫學檢查時,并會擔心核醫學檢查會使人體遭到輻射損傷、致癌、致畸等。那么,核醫學檢查輻射究竟有多大?哪些疾病必須要用核醫學檢查呢?在下文中將為大家介紹。
核醫學檢查的原理介紹
通過向受檢者體內注射微量的放射性核素,經過放射性核素所發出射線,隨后被核醫學儀器勘探,再呈現在屏幕上的影像檢查方式。核醫學能準確的顯示患者身體功能代謝的反常,以幫助醫生有效的診斷疾病。
核醫學檢查輻射究竟有多大?
人們對于核醫學檢查輻射的過度的擔憂,完全是多余的。因為,一次核醫學檢查的輻射量,還沒有一次飛機遠程所受的輻射量多。并且,在咱們的日常生活中輻射更是無處不在,如空氣、土壤、建材中以及常用的電腦、手機、電視、吹風機都存在一定的輻射。跟這些天然輻射或生活用品的輻射相關,一次核醫學檢查的輻射反而更少,其用量也被嚴格控制在絕對安全的范圍之內。
因此,核醫學檢查可以說是無創、低輻射的檢查。更有臨床數據表明,一次核醫學檢查所帶來的輻射,只相當于常規X線檢查的一半甚至更低。最常見的就是,一次核醫學腎臟檢查所受的有用輻射劑量僅為1.6 mSv,而一次胸部CT掃描所受的有用輻射劑量為6.9 mSv。
所以說,核醫學檢查其實一點也不可怕。目前在臨床上有很多疾病,必須用到核醫學檢查。因此,如患者需要做相關的核醫學檢查,希望大家能積極的配合醫生,以免耽誤疾病的確診。
這些病必須用核醫學檢查?
目前核醫學可以進行大腦、肺、心臟、腎臟、肝臟、膽囊、甲狀腺等人體重要器官的檢查,并能準確確診前期惡性腫瘤有無淋巴轉移、骨轉移等狀況。而X線、CT、MR、B超等檢查則首要經過顯現器官或組織的解剖形狀學結構的改變來判斷疾病,雖然其分辨率很高,但不能顯現功能代謝的改變。
大部分疾病都是先從功能代謝反常,再發展到形狀反常的,所以核醫學檢查較傳統的影像檢查能更早地發現病灶。如確診惡性腫瘤骨轉移,ECT比一般X線拍片可提早3-6個月發現病變。
其實,臨床上核醫學檢查結論,對醫師擬定有針對性的醫治計劃有非常重要的含義。因而,如醫師主張做核醫學檢查,患者應積極的配合醫生,以免耽擱病情。
(責任編輯:莊閑婷 )
專家答疑
牙裂開最好的治療方法
2024-10-21美國牙齒種植體牌子有哪些
2024-10-21iti種植牙價格多少
2024-10-21裝假牙什么材質好又便宜
2024-10-21拔了牙齒一般要痛幾天
2024-10-21寶寶肚子咕嚕咕嚕響是什么原因?
2024-10-21小孩吃藥困難,能把藥放爽歪歪里一起喝
2024-10-21如何改善寶寶不好的睡覺習慣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