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y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jié)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chuàng)腔鏡診治....[詳情]
痹證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jīng)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筋骨、關節(jié)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jié)腫大灼熱等。臨床上具有漸進性或反復發(fā)作的特點。痹證的發(fā)生,與體質(zhì)的盛衰以及氣候條件、生活環(huán)境有關。痹證初起,不難獲愈,晚期病程纏綿。下面,針對不同情況的痹癥,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風痹 風痹初起,邪氣較淺,尚未入臟腑,多發(fā)于膝、腕等關節(jié)。證見肢體關節(jié)酸痛,游走不定,關節(jié)屈伸不利,或見惡風發(fā)熱,苔薄白,脈浮。治宜祛風通絡、散寒除濕,方用防風湯加減。若見關節(jié)腫大,苔薄黃,宜寒熱并用,方用桂枝芍藥湯加減。
寒痹 寒氣偏盛,入于筋骨,肢體關節(jié)為主要疼痛部位。證見肢體關節(jié)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jié)不可屈伸,局部皮膚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治宜溫經(jīng)散寒、祛風除濕,方用烏頭湯加減。
濕痹 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最易阻遏氣血津液的流通。證見肢體關節(jié)重著,腫脹,痛有定處,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治宜除濕通絡、祛風散寒,方用薏苡仁湯加減。
熱痹 風、寒、濕痹后期化熱傷陰,高熱、久熱不解而形成。證見關節(jié)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可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jié),多兼有發(fā)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癥狀,苔黃燥,脈滑數(shù)。治宜清熱
通絡、祛風除濕,方用白虎加桂枝湯。若熱痹化火傷津,可見關節(jié)紅腫,疼痛劇烈,入夜更甚,壯熱煩渴,舌紅少津,脈弦數(shù)。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方用犀角散。
痹證遷延不愈,多呈正虛邪戀,虛實夾雜證候。
①氣血津液運行不暢日久,瘀阻于絡,津凝為痰,痰瘀痹阻。出現(xiàn)關節(jié)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疼痛時輕時重,舌質(zhì)紫,苔白膩,脈細澀等癥。治宜化痰祛瘀、搜風通絡,方用桃紅飲加減。
②痹證日久不愈而氣血耗傷,為氣血虛痹。證見骨節(jié)酸痛,時輕時重,而以屈伸時為甚,或筋肉時有驚掣跳動,面黃少華,心跳乏力,短氣自□,肌肉瘦削,食少便溏,舌質(zhì)淡,苔白,脈濡弱或細數(shù)。治宜調(diào)補氣血為主,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當歸。
③痹證日久不愈,由經(jīng)絡而病及臟腑,形成臟腑痹。其中以心痹較為多見,如證見心悸氣短,動則尤甚,面色少華,舌質(zhì)淡,脈虛數(shù)或結(jié)代。治宜益氣養(yǎng)心、溫陽復脈,方用炙甘草湯加減。
痹證初起,正氣尚未大虛,病位較淺,不難痊愈。但病邪深入,由經(jīng)絡、肌腠而漸至血脈、筋骨,出現(xiàn)關節(jié)畸形,甚至損及內(nèi)臟,引起心痹者,病程纏綿,預后不良。加強體質(zhì)鍛煉,避免居住在潮濕環(huán)境,注意冷暖,對預防痹證的發(fā)生有一定作用。
痹證治療的辨證論治
風寒濕痹型【證見】 肌肉關節(jié)疼痛酸麻,或有腫脹,遇陰雨寒冷則疼痛加劇,得熱痛減,口淡不欲飲或喜熱飲。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 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藥】
1。主方蠲痹湯(程鐘齡《醫(yī)學心悟》)
處方:羌活、獨活、秦艽各12克,海風藤30克,桂枝、當歸各10克,川芎6克,威靈仙、白芍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風勝者,加防風,白芷各10克。濕勝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寒勝者,加川烏頭、熟附子各10克,細辛3克。
2。中成藥
(1)追風透骨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風濕藥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除痹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桂枝、羌活、獨活各9克,川芎lO克,虎杖、尋骨風、木瓜、白花蛇、防風各12克。水煎服。
(2)桂枝活絡湯(賴天松等《Il缶床奇效新方》)
處方: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參各30克,乳香、沒藥、炒穿山甲各10克,當歸12克,蜈蚣2條,秦艽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風濕熱痹型【證見】 關節(jié)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可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jié),多兼有發(fā)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 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藥】
1。主方宣痹湯(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連翹15克,滑石、薏苡仁各30克,梔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蠶砂10克,龍膽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膚有紅斑者,加牡丹皮、地膚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火傷陰者,加生地黃20克,玄參、麥冬各15克。
2。單方驗方
(1)四物四藤合劑(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當歸、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黃、雞血藤、海風藤、寬筋藤、桑寄生、絡石藤各15克,獨活、地龍各6克。水煎服。
(2)葛根銀花藤合劑(方藥中等《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學》)
處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絲瓜絡15克,路路通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
痰瘀痹阻型【證見】 痹證日久,關節(jié)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質(zhì)紫暗苔白膩,脈細澀。
【治法】 化痰祛瘀,搜風通絡。
【方藥】
1。主方桃紅飲(林驪琴《類證治裁》)加味
處方:當歸尾12克,川芎9克,桃仁、紅花各10克,威靈仙15克,穿山甲20克,地龍、土鱉蟲各9克,白芥子、膽南星各10克,烏梢蛇、露蜂房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藥
(1)小活絡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活絡止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單方驗方治痹活血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當歸、赤芍、木瓜、澤瀉各10克,生地黃15克,茯苓12克,桃仁、紅花、川芎、蜂房、桂枝各6克,丹參9克。水煎服。
久痹正虛型【證見】 骨節(jié)疼痛,時輕時重,腰膝軟痛,形瘦無力。舌質(zhì)淡,脈沉細無力。
【治法】 養(yǎng)血益氣,培補肝腎。
【方藥】
1。主方獨活寄生湯(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加減 處方:獨活、秦艽、當歸、桂枝各12克,桑寄生20克,川芎、熟地黃、白芍、茯苓、續(xù)斷、黨參、牛膝各15克,狗脊、杜仲1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痹內(nèi)舍于心,可選用炙甘草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2。中成藥
(1)舒筋健腰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壯腰關節(jié)止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溫腎止痛丹(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黃芪、熟地黃、當歸、赤芍、白芍、懷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雞血藤30克。水煎服。
(2)龍蛇散(周長勤《廣西中醫(yī)藥》1985.3)
處方:地龍、白花蛇各150克,土鱉蟲、蜈蚣、僵蠶、全蝎、蜣螂各30克,穿山甲20克。共研干為細末,分成20包,每日l包,分2次沖服。
痹證治療的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威靈仙60克研末,蔥白30克搗爛,用醋適量共調(diào)成糊狀,外敷貼于痛處。
(2)絲瓜絡30克,地龍20克,萊菔子12克,共搗爛,外敷痛處。
(3)乳香、沒藥各10克,地骨皮15克,車前草20克,共搗爛,用白酒調(diào)拌,外敷貼于痛處。
(4)鮮威靈仙500克,松樹針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熱敷痛處,每日1次,每次1小時。
(5)食鹽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熱,用布包熨痛處。
(6)川烏頭、草烏、松節(jié)、生膽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細末,浸酒外擦患處(不可內(nèi)服)。
2。針灸療法 按不同部位,關節(jié)選擇相應穴位,也可選阿是穴。
肩部:肩髑,肩髎,肩貞、肩前、肩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關,天澤。
背脊:水溝,身柱,腰陽關。
髀部:環(huán)跳,居髎,懸鐘。
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
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
踝部:中脈,照海,昆侖,丘墟。
行痹者,加隔俞、血海。痛痹者,加腎俞、關元。著痹者,加足三里、商丘。熱痹者,加大椎、曲池。
操作:行痹、熱痹者,用毫針瀉法淺刺,并可用皮膚針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針,可兼用隔姜灸。著痹者,針灸并施或兼用溫針、皮膚針和拔罐法。
3。飲食療法
(1)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50克,蛇肉250克,共煲湯服食。適用于風寒濕痹。
(2)老桑枝煲雞:老桑枝100克,母雞1只(去毛及內(nèi)臟),加適量清水共煲湯,鹽調(diào)味飲湯食雞。適用于風濕熱濕。
(3)千斤拔杜仲煲豬尾:千反拔、狗脊各30克,豬尾1條,加清水適量共煲湯,飲湯吃肉。適用于久痹肝腎虧虛。
4。預防調(diào)護
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風寒濕之邪侵入人體。汗出勿當風,勞動或運動后不可乘身熱汗出入水洗浴等。 患者應加強個體調(diào)攝,如房事有節(jié)、飲食有常、勞逸結(jié)合、起居作息規(guī)律化等。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zhì),提高機體對外邪的抵抗力。 患者對寒涼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條、竹筍、通菜等。
藥酒治療痹證
1。尋骨風酒 驗方
【配方】 尋骨風200克,酒750克。
【制法】 將上藥粗碎,用酒浸7日后開口,去渣備用。
【功效】 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
【用法】 每次空腹溫飲10-15毫升,每日3次。
2。茵芋浸酒方 《圣濟總錄》
【配方】 茵芋(去粗莖)、萆薢、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狗脊(去毛)、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牛膝(去苗酒浸切焙)、石斛(去根)、生姜各一兩半。
【制法】 上九味,口父咀,以生絹袋貯,以酒一斗,浸經(jīng)三兩宿。
【功效】 風寒濕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
【用法】 每服一盞或二盞溫服,服盡酒一半,更添新酒浸之。覺藥味淡,即再合。
【說明】 《御藥院方》同上。
3。白花蛇酒 《本草綱目》
【配方】 白花蛇一條。
【制法】 上用袋盛,同曲置于缸底,糯飯蓋之,三七日,取酒飲。
【功效】 諸風,頑痹癱緩,攣急疼痛,惡瘡疥癩。
【主治】 飲用。
【說明】 本方見《本草綱目》卷二十五附諸藥酒條下。
4。牛膝附子酒 《圣濟總錄》
【配方】 牛膝、秦艽、天冬各15克,薏苡仁、獨活、細辛(炙)、制附子、巴戟天各10克,五加皮15克,肉桂10克,杜仲15克,石楠葉10克,清酒1公斤。
【制法】 將上藥共搗細,用酒浸于瓶中,冬十日,春七日,秋五日,夏三日后,去渣備用。
【功效】 手臂麻木不仁,腰膝酸痛,行步腳弱,屈伸攣急,四肢不溫及陽痿,便溏,肌肉酸痛。
【用法】 每次服15毫升,漸加至25毫升,每日早、中、晚各1次。
5。烏麻浸酒 《普濟方》
【配方】 烏麻(即黑脂麻)五升。
【制法】 取上味,熬碎之,酒一升浸一宿。
【功效】 手腳酸痛兼微腫。
【用法】 隨多少飲之。
6。補腎地黃酒(二) 《永樂大典》
【配方】 生地黃(切)一升,大豆(熬之)二升,生牛蒡根(切)一升。
【制法】 上以絹袋盛之,以酒二斗浸之五六日。
【功效】 人久風濕痹,筋攣骨痛,潤皮毛,溢氣力,補虛止毒,除面皯。
【用法】 任性空心溫服三二盞,恒作之尤佳。
【說明】 《永樂大典》謂本方出《山居備用》。
(責任編輯:李雪 )
文章關鍵詞:
家長該怎么判斷孩子營養(yǎng)攝入情況?
青少年都需要補充哪些營養(yǎng)?
吃錯水果,小心越減越肥!廣醫(yī)三營養(yǎng)師教你正確挑水果
全民營養(yǎng)周|孩子正值長身體“補”就對了?
痹證的癥狀有哪些?哪些是屬于痹證的癥狀?下面就讓家庭醫(yī)生在線的小編帶您去了解看看吧!痹證,是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jīng)絡而導……詳細>>
痹證,是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jīng)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筋骨、關節(jié)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詳細>>
痹證,是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jīng)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筋骨、關節(jié)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詳細>>
痹證,是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jīng)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筋骨、關節(jié)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詳細>>
痹證,是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jīng)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筋骨、關節(jié)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詳細>>
廣東省中醫(yī)院 專家在線解答網(wǎng)友疑惑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jié)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chuàng)腔鏡診治....[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