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疳病是由于喂養不當,或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引起的一種內傷性病癥。臨證表現以形體消瘦,飲食異常,精神不振,煩躁不寧,面黃發枯,大便不調為特征。病久則易合并其它疾病而危及生命。所以,古代醫家把疳病列為兒科四大要證之一。那么疳病的病因有哪些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疳病病因:
多種病因可引起疳病,常見有傷食因素、正虛因素、用藥過傷因素。
1、傷食因素:小兒飲食不知自節,過食肥甘厚味,生吃瓜果,或過于溺愛,缺乏喂養知識,妄投高營養的滋補食品,飲食不能按時定量,或嬰兒期不能按時添加輔食,乳食的數量、質量不足,長期不能滿足小兒機體需要,導致胃不受納,脾失健運,時日漸久,氣液虧損,形體日漸消瘦成疳。《嬰童百問 疳癥》云:“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強調“疳以傷得”,“疳因積成”。
2、正虛因素:小兒生理特點為“脾常不足腎常虛”,先天不足,形體瘦小,脾腎兩虛,納谷不香,食而不化。運化水谷精微力弱,不能榮養機體,形成疳病。或久病體虛,特別是嘔吐瀉痢等直接損傷脾胃的疾病,演化為疳。《幼科鐵鏡 辨疳疾》:“疳者……或因吐久、瀉久、痢久、瘧久、汗久、熱久、咳久、瘡久,以致脾胃虧損,亡津液而成也。”
3、用藥過傷:患病過用苦寒攻伐、峻下之品,損傷脾胃亦可成疳。《小兒藥證直訣 脈證治法》:“因大病或吐瀉后,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亡津液。”
(責任編輯:張琴琴 )
文章關鍵詞:
疳病包括西醫學的小兒營養不良和多種維生素缺乏癥。各年齡組皆可發病,以1—6歲發病率高。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兒童保健工作的不斷發展,小兒營……詳細>>
疳病的病名,首見于《諸病源候論。虛勞骨蒸候》:“蒸盛過傷,內則變為疳,食人五臟”,“久蒸不除,多變成疳”。疳的含義有兩種:“疳者甘也”,……詳細>>
疳病是由于喂養不當,或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引起的一種內傷性病癥。臨證表現以形體消瘦,飲食異常,精神不振,煩躁不寧,面黃……詳細>>
疳病是由于喂養不當,或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氣液耗傷而引起的一種內傷性病癥。臨證表現以形體消瘦,飲食異常,精神不振,煩躁不寧,面黃……詳細>>
現代醫學認為咳血是喉以下呼吸器官出血經口腔排出的一種病癥。又稱咯血。咳血須與鼻、咽、口腔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嘔血)相區別。常見的病因包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