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早上起床照鏡子,發現自己眼袋浮腫?面色晦暗發黃、動不動就油光滿面?食欲下降,總是沒有饑餓的感覺……如果你也有這些癥狀,那就說明你的身體有濕氣了。秋來夏未走,氣候偏濕,加上夏季吹空調、喝冷飲等行為也讓身體積累了濕氣。小編提醒你,不想被“濕氣”困擾,日常要注意祛濕。
秋來“夏”未走,身體要祛濕
漫長夏季身體長時間處于空調房中,而且時刻不離冰鎮飲料、冰淇淋等解暑之物,“冰不離手”的生活都容易使人的脾胃受寒,并讓身體濕氣積累。
雖然已經進入立秋節氣,但是炎夏的暑氣還沒有完全散去。當下氣候特點是偏濕,脾在體內是一個喜燥惡濕的臟器,因而其運化功能容易受到傷害,進而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所以,此階段養生重在防“濕”。
身體濕氣重的5個表現:
1、總覺得身體沉重,渾身不清爽,腿像灌了鉛;
2、滿面油光,毛孔粗大;
3、舌苔很厚;
4、大便黏膩,馬桶總沖不干凈;
5、體型肥胖,大腹便便。
健脾祛濕 選用這5種中成藥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健脾丸
健脾丸為著名的消食導滯藥,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據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減而成的,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兒消化不良最為常用,此外,還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等。
【成分】黨參、白術(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黨參、白術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于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于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術(炒)、砂仁、厚樸(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惡心,噯氣納呆。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術(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癥。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參苓白術丸
此方是治療脾虛泄瀉的代表方劑。用于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大便次數就時顯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時瀉時溏,遷延反復,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成分】人參、白術、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歸脾丸
【成分】 黨參、白術(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于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責任編輯:黃瑩 )
文章關鍵詞:
有句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氣邪毒可以說是百病之源,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詳細>>
體內濕氣重怎么辦?有什么效果好的食療呢?想要健脾補腎祛濕的朋友必須得了解一些關于健脾補腎祛濕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詳細>>
現在很多人都有濕氣,體內濕氣過重,不僅對我們的脾胃不利,而且還會造成是身體肥胖。雖然很多人都通過紅豆薏米茶來祛濕,但是單憑這一個方法來祛……詳細>>
中醫認為外感致病因素為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而濕邪最傷身。廣東地處亞熱帶,氣候多濕,濕氣更重。專家表示,大便黏膩、舌苔厚白、“……詳細>>
祛濕豆和花生洗凈,用清水浸泡一小時;豬扇骨洗凈,斬大塊,汆水撈起;陳皮用清水泡軟,刮去白瓤;將8碗水倒入瓦煲煮沸,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