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中國人喜歡“趁熱吃”、“趁熱喝”,對食物如此,對中藥仿佛更是如此認定。但其實有些中藥,服用的時候要因“藥”制宜,不一定非要趁熱服用。
流言:中藥都需要趁熱喝,以免影響藥效。
真相:并非所有的湯藥都需要溫服。一般來說,用于治療風寒感冒的發汗解表類中藥需要趁熱服用,治療虛寒類疾病的溫補中藥需要溫服,而用于治療熱證(表現為口干唇裂、舌紅苔黃、目赤腫痛、身熱心煩、大便秘結、小便赤黃等)的中藥則需要晾涼服用,如清熱解毒類中藥、辛涼解表類中藥。此外,服用某些中成藥沖劑時也要遵循這樣的原則,比如清開靈沖劑等藥物。
那么,中藥如何因“藥”制宜,選擇哪種溫度喝好呢?
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僅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而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則“冷服”效果更好。
在南方,夏天經常服用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于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
對于服中藥,一般來講,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而治療寒證宜熱服。患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掌握服藥的溫度。患有“陽病”的患者多表現熱證,出現周身發熱、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黃、口舌生瘡、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而“陰病”多表現為寒證,出現惡寒發熱、無汗、腹冷痛、肢冷神靡、下利清谷、水腫、舌淡、苔薄白等。
在中藥方劑中,有個小竅門,一般情況下,叫做“湯”的多數熱服,而叫做“飲”的多數需要涼服。因為古語中湯和飲本身就是有溫度區別的。
需要提醒的是,所謂的“晾涼”通常是指晾至室溫,而并不是放置在冰箱中冷藏;體質壯實、脾胃功能強健、愛上火的人可以服用比室溫稍低的藥物;放涼的過程中不建議過夜,尤其是在夏季,不宜超過3~4小時;兒童、老人、經期女性以及脾胃虛寒者不宜涼服。
以上為我們提供的普遍服藥辦法,為了慎重起見,在醫生開藥時,不妨多了解一下,自己的病情服用中藥適合哪種溫度。
(責任編輯:黃瑩 )
文章關鍵詞:
一些老年人認為應該趁熱喝中藥,怕放涼了之后會影響藥效,其實生活中很多中藥適合溫服,某些中藥如果放涼了效果會更好,一定要把握好喝中藥的最佳……詳細>>
在我們煎煮和服用中藥時有很多方面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因為如果某些細節不正確的話就會影響到藥效。今天,為大家要介紹的就是煎煮和服用中藥不得不……詳細>>
喝湯我們經常說要趁熱喝,但是喝中藥的時候我們也要趁熱喝嗎?這條法則是否對,它又適用于哪些中藥和病癥呢?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詳細>>
“藥熬好了,趁熱喝”,仿佛這是很多人的想法。覺得中藥趁熱喝更有利于藥效,但是中藥一定要趁熱喝嗎?部分中藥趁熱喝反而不好,必須要放涼了之后……詳細>>
什么時候喝中藥好 吃中藥的最佳時間?吃中藥飯前好還是飯后好呢?對于吃中藥最佳時間,有不同的說法。針對這個問題,小編幫您解答,希望能幫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