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何首烏的民間傳說
在唐何首烏是蓼科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中藥何首烏有生首烏與制首烏之分。關于何首烏能讓白發變黑有個傳說。唐代有一個姓何的人,體質虛弱,沒有子嗣,也就是患了不育癥。后來,經人介紹,他長期堅持服用何首烏,治好了不育癥,生了兒子,他于是改名叫“何能嗣”,意思是能傳宗接代了。
何能嗣的兒子、孫子也都長期服用這種藥,他的孫子年齡很大了,須發都是烏黑的,他就給孫子改名為“何首烏”。傳說畢竟只是傳說,何首烏能使白發轉黑,是因為長期服用它能延緩人體衰老,所以有利于保持頭發烏黑。
何首烏的另一個民間傳說
傳服用何首烏可延年不老,這其中還有一段傳奇故事。相傳在很早以前,順州南河縣,有一個叫田兒的小伙子,從小田兒體弱多病,骨瘦如柴,眩暈無力,于是外出尋求民間草藥治病療疾。一日走到一座廟宇前,腹中饑餓體力不支,暈倒在地,拜廟里道士為師,精心修練道術,潛心專研導引,以強體魄,身體大有進步。一晃30年過去了,田兒50有余,未曾婚娶,一日田兒與朋友相聚多飲了幾杯酒,回來在小路上醉臥不醒,朦朧中似見二株三尺余長的藤蔓,相交在一起,久久不散,散后不久,再度相交,如此往復不止,田兒看到此情景,心中感到詫異,頓時酒醒,發現自己躺在路旁的藤蔓之下,于是好奇地挖出藤蔓下的根,其形狀大小、粗細、長短不一,回廟宇請教道長乃眾道士,都不知是何種植物。
一日上山偶遇一山中長發老者,其步履快捷,耳聰目明,須發烏黑,田兒問老者請教這是何物,并將夢境告與老者。老者說道,此藤所呈相交之象,確實令人奇怪,但似有龍鳳呈祥之兆,這是上天降給你的祥瑞,賜給你的神藥,不妨服之試試。田兒感到有道理,嘴里說道多謝老者指教,抬頭發現老者已不知去向,不由得驚出一身汗。回去將這種根曬干研成粉,每日服之,服了一段時間,田兒感到日漸強壯,宿疾自愈,服了一年多田兒的須發變得烏黑,容顏潤澤紅光滿面,似有返老還童之象,且在花甲之年娶一妙齡之女為妻,竟生兒育女。田兒喜上眉梢,將名字改為能嗣,并將此藥的服法傳授到兒子延秀,又傳給孫子何首烏。首烏服了此藥后,須發烏黑至年老不變,體質強健,子孫滿堂,首烏年值130歲時,仍須發未白,烏黑油亮如年輕小伙子,鄉鄰百姓來請教首烏服什么長生不老藥,首烏拿出這怪狀根塊介紹給鄉親,但百姓誰也不知道為何物,一位頭領說,那就叫它何首烏吧,何者,是首烏之姓也。從此何首烏延年不老的效用流傳到民間,后被后世醫家收錄于本草之內作為藥物。
阿膠的傳說
唐朝初期,山東阿城鎮上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阿銘,女的叫阿橋。兩人靠販驢過日子。阿銘和阿橋成親五年后,阿橋有了身孕,不料,阿橋分娩后因氣血損耗,身體很虛弱,整日臥病在床,吃了許多補氣補血的良藥,也不見好轉。
阿銘聽老人說驢肉能補。于是,讓伙計宰了一頭小毛驢,把肉放在鍋里煮。誰知煮肉的伙計嘴饞,肉煮熟了,便從鍋里撈出來吃。其他伙計聞到肉香,也圍攏來吃,一鍋驢肉不大會兒全進了伙計們的肚里。這下,煮肉的伙計著了慌,拿什么給女主人吃?無奈,只好把剩下的驢皮切碎放進鍋里,倒滿水,升起大火煮起來。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伙計把它從鍋里舀出來倒進盆里,卻是一盆濃濃的驢皮湯。湯冷后競凝固成粘糊糊的膠塊。伙計嘗了一塊,倒也可口,于是把這驢皮膠送給阿橋吃。阿橋平時喜吃素食,不曾吃過驢肉,嘗了一口,直覺得噴香可口,竟然不幾餐便把一瓦盆驢皮膠全吃光了。幾日后奇跡就出現了,她食欲大增,氣血充沛,臉色紅潤,有了精神。 事隔年余,那位伙計的妻子也分娩了,產后氣血大衰,身體十分虛弱。伙計忽然想起阿橋吃驢皮膠那回事兒來,于是,便向阿銘阿橋夫妻借頭毛驢,伙計把毛驢牽回家宰了,將驢皮熬成膠塊給妻子吃。果然不幾日,妻子便氣血回升,膚肌紅潤,大有起色了。自此,驢皮膠大補,是產婦良藥,便在百姓們中間傳揚開了。阿銘阿橋開始雇伙計收購驢皮熬膠出賣,生意十分興隆。有些莊戶,見熬驢皮膠有利可圖,也相繼熬膠出售。可只有阿城當地熬出的膠才有療效,其他地區制作的沒有滋補功能,引起糾紛。官司打到縣里,縣太爺帶著郎中來到阿城調查,經過實地探測,發現阿城鎮水井與其他地方水井不同,比一般水井深,水味香甜,水的重量也沉許多。
縣太爺十分驚喜,才知道驢膠補氣補血,除驢皮之外,還賴此得天獨厚的井水。于是下令:只準阿城鎮百姓熬膠,其他各地一律取締。縣令還將驢皮膠進貢唐王李世民。李世民賞給年邁體弱大臣,吃后都夸此膠是上等補品。李世民大喜,差大將尉遲恭巡視阿城鎮。尉遲恭來到阿城,賞給阿銘阿橋金鍋銀鏟,并將驢皮膠更名為阿膠,召集匠人將阿城井修葺一新,并在井上蓋了一座石亭,亭里豎立了石碑。至今,碑文“唐朝欽差大臣尉遲恭至此重修阿井”的字樣,仍依稀可見。
知母的傳說
知母是一味常用的清熱藥。其性甘寒質潤,故有清熱瀉火與滋陰潤燥并舉的特點,可治療肺胃實熱、陰虛燥咳、骨蒸潮熱、陰虛消渴、腸燥便秘等病證,臨床常與石膏、貝母、黃柏、花粉、首烏等同用,影響較大的代表方藥有白虎湯、知柏地黃丸、二母散等。關于知母這味藥藥名的由來,還有這樣一段有趣的傳說。從前有個孤寡老太婆,無兒無女,年輕時靠挖藥為生。因她不圖錢財,把采來的藥草都送給了有病的窮人,所以年老了卻毫無積蓄。這苦日子倒能熬,但老人有塊心病就是自己的認藥本事無人可傳,想來想去,她決定沿街討飯,希望能遇上個可靠的后生,認作干兒子,了卻自己的心病。 一天,老人討飯來到一片村落,向圍觀的眾人訴說了自己的心事。一時間,討飯老太要認干兒子傳授采藥本事的消息便傳開了。不久,有一個富家公子找到了她。這公子有自己的小算盤:“學會了認藥治病,豈不多條巴結官宦的路子。”于是便把老太婆接到家里,好衣好飯伺候著。但過了十幾天,卻一直不見老太婆提藥草之事,這天,他假惺惺叫了老人一聲“媽”,問起傳藥之事,老太婆答道:“等上幾年再說吧。”這下子把公子氣得暴跳如雷,他叫囂起來:“白養你幾年,你想騙吃騙喝呀,滾你的吧!”老人也不慍怒,冷笑一聲,換上自己的破衣裳,離開了公子的家門。她又開始沿街討飯。沒多久,又有個商人找到他,愿認她當干媽。這商人心里盤算的是賣藥材,賺大錢。他把老太婆接到家,先是好吃好喝招待,可過了一個多月,仍不見老人談傳藥之事,心里就忍不住了,便又像公子一樣,把老人趕出了家門。
一晃兩年過去了,老人仍不停地沿街乞討,說著心事,竟被很多人當成瘋子、騙子。這年冬天,她蹣跚著來到一個偏遠山村,因身心憔悴,摔倒在一家門外。響聲驚動了這家的主人。主人是個年輕樵夫,他把老太婆攙進屋里,噓寒問暖,得知老人餓著肚子,急忙讓妻子做了飯菜端上。老人吃過飯就要走,兩口子攔住了:“這大冷的天,您上哪兒去呀?”當老人說還要去討飯時,善良的兩口子十分同情,勸她說:“您這把年紀了,討飯多不容易,要是不嫌我們窮,就在這兒住下吧!”老人遲疑了一下,最后點了點頭。
日子過得挺快,轉眼春暖花開。一天,老人試探著說:“老這樣住你家我心里過意不去,還是讓我走吧。”樵夫急了:“您老沒兒女,我們又沒了老人,咱們湊成一家子過日子,我們認您當媽,這不挺好嗎?”老人落淚了,終于道出了詳情。而樵夫夫婦卻沒有介意:“都是受苦人,圖啥報答呀,您老能舒心就行了。”從此,樵夫夫婦忙著活計,很孝順老人,老人就這樣過了3年多的幸福時光,到了80歲的高齡。
這年夏天,她突然對樵夫說:“孩子,你背我到山上看看吧。”樵夫不明就里,但還是愉快地答應了老人。他背著老人上坡下溝,跑東串西,累得汗流如雨,但還不時和老人逗趣,老人始終很開心。當他們來到一片野草叢生的山坡時,老人下地,坐在一塊石頭上,指著一叢線型葉子、開有白中帶紫條紋狀花朵的野草說:“把它的根挖來。”樵夫挖出一截黃褐色的草根問:“媽,這是什么?”老人說:“這是一種藥草,能治肺熱咳嗽、身虛發燒之類的病,用途可大啦。孩子,你知道為什么直到今天我才教你認藥么?”樵夫想了想說:“媽是想找個老實厚道的人傳他認藥,怕居心不良的人拿這本事去發財,去坑害百姓!”老太婆點了點頭:“孩子,你真懂得媽的心思。這種藥還沒有名字,你就叫它‘知母’吧。”后來,老太婆又教樵夫認識了許多種藥草。老人故去后,樵夫改行采藥,但他一直牢記老人的話,真心實意為窮人送藥治病。
(責任編輯:黃瑩 )
文章關鍵詞:
中藥是很常見的藥物,不過你知道這些中藥名的由來嗎?其實,中藥名的由來是有據可循的哦。與此同時,中藥配伍關系也是極為重要的。今天,不如就來……詳細>>
說到中藥,我們都能說上幾個名稱,如阿膠,人參,地黃,金錢草等等,可以說中藥是大自然的產物,中藥有著悠久的歷史。中藥有數千種,每種中藥都……詳細>>
高血糖想要降糖也可以試試中醫,中醫降糖的方法和藥品也是有很多的。不過,小編要提醒大家的是中醫降糖之前一定要先咨詢醫生可以通過哪些中藥降糖……詳細>>
家庭醫生在線中醫頻道醫藥前沿欄目據新民周刊訊 南京中醫藥大學周仲瑛教授斷言:“中醫將亡于藥!”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駱詩文說:“……詳細>>
中藥名字細研究起來是很有意思的,中醫之所以將這些藥材的名字取為其名,都是因為有其特定的來意。下面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以下這五種中藥名字的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