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小兒捏脊方法非常簡單而且易學,新媽媽們在家里就可以給寶寶操作。小兒捏脊如何操作,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跟著中醫來學習下吧。
小兒捏脊是小兒推拿術中的一種,它適合半歲到7歲的寶寶,它可以幫助寶寶房子防治多種疾病,增強寶寶的抵抗力。捏脊療法是連續捏拿脊柱部肌膚,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常用于治療小兒“疳積”之類病癥,所以又稱“捏積療法”,屬于小兒推拿術的一種。
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的描述,是目前見諸文獻的最早記錄。經后世醫家不斷的臨床實踐,逐漸發展成為捏脊療法。
小兒捏脊的操作方法
兩手沿脊柱兩旁,由下而上連續地挾提肌膚,邊捏邊向前推進,自尾骶部開始,一直捏到項枕部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風府穴)。重復3~5遍后,再按揉腎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為一個療程。慢性疾病在一個療程后可休息1周,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小兒捏脊的具體操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另一種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挾持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動,食指向前推動,邊捏邊向項枕部推移。上述小兒捏脊的兩種方法可根據術者的習慣和使用方便而選用。
捏脊治嬰幼兒腹瀉
嬰幼兒腹瀉是致病性大腸桿菌和腸道病毒而引起腸道消化功能紊亂的一個綜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樣為特征。屬中醫學“泄瀉”范疇。捏脊療法對緩解嬰幼兒腹瀉效果很好,現介紹如下。
患兒俯臥,醫生以兩手拇指、食指頂住病兒皮膚,自長強穴(尾骨部)沿脊柱兩側至大椎穴(平肩處)提拿皮肉,中間不要脫手,連捏3~5遍,每日1次。
此外,調整飲食對防治嬰幼兒腹瀉也很重要。一般輕度腹瀉仍可喂母乳,但應縮短喂奶時間,延長間隔時間。如牛奶喂養,應將牛奶比平常更稀釋些,并去掉上面一層奶皮。稍大的幼兒,應給易于消化的粥類。腹瀉重者,應暫時禁食6~8小時,使胃腸道得到很好的休息。
捏脊要注意什么
時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臨睡前進行療效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個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溫度:捏脊時室內溫度要適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溫暖,手法宜輕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時間:每次捏脊時間不宜太長,以3~5分鐘為宜。
手法: ①開始做時手法宜輕巧,以后逐漸加重,使小兒慢慢適應。②要捏捻,不可擰轉。③捻動推進時,要直線向前,不可歪斜。
年齡:捏脊療法適于半歲以上到7歲左右的寶寶。年齡過小的寶寶皮膚嬌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年齡過大則因為背肌較厚,不易提起,穴位點按不到位而影響療效。嬰兒必須在會翻身自行俯臥時才可以給予捏脊療法,若嬰兒太小,就強行將其行俯臥位,可能造成嬰兒不必要的扭傷,甚至在捏脊過程中出現窒息。
禁忌:寶寶背部皮膚有破損,患有癤腫、皮膚病及發高燒時要暫停。
新媽媽們如果對捏脊有不懂的問題,盡量多問問有經驗的人,以及向醫生請教。
(責任編輯:黃思源 )
文章關鍵詞:
小兒捏脊是通過對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上的相關穴位刺激,來激活體內臟器活力,能調節臟腑功能,維持陰陽平衡,幫助增強體質。那小兒捏脊能治療哪些……詳細>>
小兒捏脊對提高孩子健康程度方面有許多的作用,比如可以提高孩子免疫力,對于小兒的一些怪癖如膽小、愛哭,咬指甲,脾氣暴躁等也有明顯改善的效果……詳細>>
小兒推拿的手法都有哪些?小兒推拿是緩解嬰幼兒不適癥狀和保健的一種方法,很多爸爸媽媽們一定都有聽說。不過,小兒推拿并不是一種簡單的中醫治病……詳細>>
小兒推拿會有哪些好處呢?爸爸媽媽們也許有聽說過小兒推拿,但是并不夠了解,并不能準確的說出小兒推拿的好處。除此之外,小兒推拿也會有很多的方……詳細>>
小兒按摩是一種常見的兒童保健和治療方法。那么對于家長朋友來說,小兒按摩有哪些常見的穴位呢?給小兒按摩有哪些注意事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