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你一定聽說過“是藥三分毒”,尤其是中藥更加要特別注意。其實,只要正確認識中醫的毒性就不會過于擔心。同時,中藥的配伍常識對于常喝中藥的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下面就來了解了解中藥的配伍常識和毒性認知吧。
中藥的配伍常識
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然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加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黃連配木香治濕熱泄痢,腹痛里急,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治療濕熱瀉痢的效果;雷丸驅蟲,配伍瀉下通便的大黃,可增強雷丸的驅蟲效果。
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姜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相惡,只是兩藥的某方面或某幾方面的功效減弱或喪失,并非二藥的各種功效全部相惡。如生姜惡黃芩,只是生姜的溫肺、溫胃功效與黃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牽制而療效降低,但生姜還能和中開胃治不欲飲食并喜嘔之證,黃芩尚可清泄少陽以除熱邪,在這些方面,兩藥并不一定相惡。
兩藥是否相惡,還與所治證候有關。如用人參治元氣虛脫或脾肺純虛無實之證,而伍以消積導滯的萊菔子,則人參補氣效果降低。但對脾虛食積氣滯之證,如單用人參益氣,則不利于積滯脹滿之證;單用萊菔子消積導滯,又會加重氣虛。兩者合用相制而相成,故《本草新編》說:“人參得萊菔子,其功更神。”故相惡配伍原則上應當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由此可以解釋,為什么歷代本草文獻中所列相惡藥物達百種以上,而臨床醫家并不將相惡配伍通作配伍禁忌對待。
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那么,中藥有哪些毒性呢?
中藥的毒性認知
“毒”即藥:早在周代“毒”與“藥”不分,混稱“毒藥”。直至明代仍有一些醫家謂毒即藥。
“毒”指藥物的偏性:泛指藥性的強弱、剛柔、急緩。古人認為,中藥之所以能夠治病,是利用中藥具有的偏性來祛邪扶正,糾正機體氣血陰陽之偏頗,以使之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毒”專指毒副作用:有些藥物性質強烈,作用峻猛,使用后容易出現不良反應,以致造成對人體的不良影響和損害。與前者廣義之“毒”相對而言,這種不良反應屬狹義的“毒”性。現行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簡稱《中國藥典》)(一部)收載中藥材616個品種,其所記載的有毒中藥分級仍然依據歷代本草經驗,分為有大毒、有毒、有小毒3個層次,共計80多種。
因此,服用中藥在一般情況下應聽醫囑哦。
(責任編輯:張琴琴 )
文章關鍵詞:
中藥的配伍和煎煮都是很重要的,如果出了錯就會影響到中藥的療效,甚至會有反效果,影響到健康。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了解中藥的配伍和煎煮方……詳細>>
中藥是很常見的藥物,不過你知道這些中藥名的由來嗎?其實,中藥名的由來是有據可循的哦。與此同時,中藥配伍關系也是極為重要的。今天,不如就來……詳細>>
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詳細>>
中醫常說,“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笨梢?,吃中藥是必須要忌口的,否則會影響藥效的發揮,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忌口常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