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黃芪最為我們熟知的功效就是補氣升陽,很多人將黃芪稱為補氣之最。將其用在我們的日常食療方中,簡單又易操作,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五款黃芪食療方,有補氣升陽需求的人群可以一試。
中醫認為:黃芪性甘,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據《珍珠囊》記載:“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圣藥,五也。”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具有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保鉀利尿,抗衰老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同時醫學臨床研究表明:黃芪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減少血栓的形成、抗自由基的損傷、抗缺氧、抗腫瘤并能雙向調節血糖、血壓等,臨床多用來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另外,由于黃芪還能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故對慢性潰瘍久不愈合者有良好療效。
推薦:黃芪補氣五款食療方
1、黃芪取汁
材料與制法: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2、砂仁黃芪豬肚
材料與制法:砂仁6克,黃芪20克,豬肚1個。豬肚洗凈,將砂仁、黃芪裝入豬肚內,加水燉熟,調味食用。
功用:益氣健脾,消食開胃。適用于脾胃虛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可用于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
3、黃芪內金粥
材料與制法:生黃芪12克,生薏米、赤小豆各10克,雞內金粉7克,金橘餅1個,糯米80克。將生黃芪加水煮20分鐘,取汁,加入薏米、赤小豆、糯米煮成粥,加入雞內金粉即可。
功效:黃芪能補氣固表,斂瘡生肌。薏米健脾滲濕,除痹止瀉。赤小豆能利濕退黃,清熱解毒。雞內金消食健脾,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加,胃的運動機能增加,排空加速。糯米能補中益氣。
4、黃芪山地粥
材料與制法:黃芪30g,山藥100g,生地黃15g。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藥研為粉末;將前汁煮沸,頻頻撒入山藥粉,攪勻,煮成粥食。
功效:本方黃芪、山藥補氣益脾,生地黃養陰清熱;三者均能降血糖。用于糖尿病,氣虛陰虧,口渴口干,尿頻。
5、黃芪紅棗茶
材料與制法:黃芪30克,紅棗15克。黃芪紅棗清洗干凈,紅棗去核,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30分鐘即可。少量多次服用。
功效:補氣益血。適用于病后體虛,氣血不足;或婦女月經過多,氣血虧虛,少氣懶言、面色恍白,氣短乏力。
黃芪食用注意事項:
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松軟,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軟。而身體十分干瘦結實的人則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
黃芪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服用后很快出現“體內上火”癥狀,具體表現為面色發紅、焦躁心煩、睡眠差或服藥后失眠、類似感冒癥狀的咽喉腫痛、血壓輕微升高、頭暈目眩等,也有重度高血壓病人病情加重的案例。
由于它具有補氣升陽,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所以凡是外感實邪、氣滯濕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瘍后熱毒尚盛等,均不宜食用。
在使用黃芪進補時,一定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用邊觀察有沒有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悶、痛的感覺,一旦出現上述問題則應停用或與他藥配伍后才能服用。
(責任編輯:韓培珍 )
黃芪是一種很常見的藥材,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等地,國家三級保護藥用植物。黃芪在唐朝已被廣泛用作補氣藥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黃……詳細>>
有些人在突然發生體位改變時(從坐位或蹲位改變為直立位)會出現頭暈眼花、站立不穩、四肢乏力等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昏厥,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詳細>>
在中醫治療里,黃芪是運用很廣泛的藥物。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中藥。黃芪有著補血固表的功效,適量食用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尤其是容易氣血虛虧的女……詳細>>
黃芪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中藥材,經常使用黃芪泡水喝,具有利水消腫以及脫毒的功效,同時也能夠補氣養血,降低血壓,只要是和其他的中藥正確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