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我國中醫是門博大的傳統醫學,對于治療某些疾病,其獨到之處更勝西醫,特別是胃病的調養。那么,中醫是如何養胃的呢?
臉上四癥狀可反應腸胃健康狀況
1、鼻翼發紅
如果一個人鼻翼發紅,常說明脾胃有熱。脾胃有熱者可按摩足三里穴,每次5分鐘,每天2~3次,同時配合按摩胃經的內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縫之間)效果更佳。
2、肌肉松弛
如果一個人肌肉松弛、沒有彈性,或肌肉少而肥肉多,多因脾胃虛弱所致。脾胃虛弱者可經常運動腳趾和按摩小腿。
3、嘴唇無光澤
如果一個人脾氣健運,則口唇紅潤有光澤、肌膚彈性良好;反之脾氣虧虛,則口唇淡白無光澤,甚至萎黃,而且常脫皮。脾氣虧虛者可以把午飯時間提前到11時,因為此時脾氣最旺,消化食物、吸收營養能力最強。
4、黑眼圈
胃經是氣血充沛的一條經絡,而眼袋的地方正是胃經的起始點,比較容易沉淀濁物,所以熬夜的人常會有黑眼圈,這正是血氣渾濁的體現。盡可能緩解壓力;保證充足的睡眠,不宜熬夜;少看刺激的電影、電視;調節飲食,少食多餐,多食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
胃部不舒服按摩三穴位
上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5寸,和食管相對應,是食物進入胃的通道。按壓上脘穴,對人們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飽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的反胃、胃脹、嘔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肚臍上4寸處,占據了胃的主體部分,因此主治脾胃疾病,對于促進胃的蠕動,治療胃脘痛、腹脹、泛酸等都有較好的效果,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肚臍上2寸處,胃和小腸的連接處,對應人體的小腸。下脘穴位于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關口,因此掌握著食物消化吸收的大權,對于食物在胃里下不去導致的食谷不化、腹脹、胃痛、嘔吐以及胃炎、胃潰瘍、胃痙攣、胃擴張、腸炎等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而且,因為它在胃的下部,對于因為中氣不足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平時工作累了,或晚上吃完飯看電視時,都可以用手輕輕按摩腹部的上中下三脘穴,充分調動它們的積極性,對于防治胃部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養胃日常要怎么做?
1、饑飽要適度
宋代的蘇東認為,飲食適度是長壽的最基本條件。經常是“已饑方食,未保先止”,他認為這樣能夠“寬胃以養氣”。清代的尤乘認為:“飲不可過,過則濕而不健;食不可過,過則臃滯而難化”。所以很多的養生學家,都提倡在飲食方面要節制。
2、飲食速度要慢
在《養病庸言》中有提到:“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醫說》表示:“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咀嚼是食物消化的開始,是胃腸消化的根本基礎。因此,在飲食方面,講究細嚼慢咽。
3、飲食時間要定時規律
在《千金要方》中表示“飲食以時。”就是說飲食必須要定時,要有規律,才能夠使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營養要素。
4、生氣后不要進食
雇人說:“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這說明了,在進食的時候要心平氣和,煩躁易怒等不良情緒,都會影響到消化問題,應當盡力排除,這樣才有利于胃的消化。
5、進食謹和五味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從流,腠理以密。表示了主食和副食要多樣化的重要意義,食物要雜,并且多樣化,這樣才有利于健康,有利于營養的吸收。
(責任編輯:楊曉紅 )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規律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多的人出現腸胃不適的問題。腸胃問題困擾著很多人,反反復復,就是得不到根治。而且一旦腸胃出現問題……詳細>>
夏天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腸胃不適呢?腸胃不適的原因有很多,不僅僅和飲食有關。所以,想要預防腸胃不適的發生就要先了解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腸胃不適。……詳細>>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規律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多的人出現腸胃不適。而且一旦腸胃出現問題,那么消化吸收也會受到影響,也就影響著自身健康。那么,……詳細>>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規律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多的人出現腸胃不適的問題。腸胃問題困擾著很多人,反反復復,就是得不到根治。而且一旦腸胃出現問題……詳細>>
到了年底,年味漸濃。不少人正常的飲食、生活規律也被打亂,食物油膩、飲酒過量、久坐不動、休息不好等都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那么在春節,應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