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冬天氣候寒冷,是各種疾病的好發季節。而且寒冷的冬季總是會凍出病來,下面跟小編了解下凍出的六種疾病,那么冬天該如何做好防寒保暖呢?
冬天容易被凍出來六種病
1、突發心臟病
人的正常內部體溫一般在37攝氏度,倘若下降到35度,低溫癥的癥狀就開始出現。一開始人還能保持清醒,并通過寒戰來升高體溫。然而當體溫下降到33度,人就可能失去部分記憶。體溫28度時,大多數人會失去意識并因此而嗆水。體溫低于21度,四肢的血管紛紛收縮,血液回流,血壓急升,心臟病可能因此發作,距離死亡也就不遠了。
2、關節風濕
冬天的時候穿少了,每次受到冷風吹腿都會疼,晚上骨頭里疼的厲害,睡不著覺。產生這種情況一般有兩種原因:一種可能是以前腿腳受過風寒濕等侵襲,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免疫力逐漸低下,一遇冷風誘發所致。另外也可能是身體腎陽虧虛引起,陽虛身體就會肢冷怕冷。寒冷是誘發關節炎和風濕因子的一個強大的外在因素,不可忽視,請大家注意。
3、面部癱瘓
如果冬天穿著單薄又長時間在室外吹寒風,臉部受冷刺激引起局部營養神經血管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而致面癱。預防面癱主要從減少寒風刺激入手。開車、睡覺不要長時間開窗戶吹冷風,戶外要戴好圍脖,口罩裹住面部。如果發生面癱,應及時到專業醫院接受抗病毒、激素、神經營養藥等對癥治療。
4、凍傷凍瘡
凍瘡常見于冬季,由于氣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膚反復紅斑、腫脹性損害,嚴重者可出現水皰、潰瘍,病程緩慢,氣候轉暖后自愈,易復發。寒冷是凍瘡發病的主要原因。其發病原因是凍瘡患者的皮膚在遇到寒冷(0~10℃)、潮濕或冷暖急變時,局部小動脈發生收縮,久之動脈血管麻痹而擴張,靜脈淤血,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發病。此外,患者自身的皮膚濕度、末梢微血管畸形、自主性神經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內分泌障礙等因素也可能參與發病。缺乏運動、手足多汗潮濕、鞋襪過緊及長期戶外低溫下工作等因素均可致使凍瘡的發生。
5、宮寒不孕
很多女人為了愛美,冬季常常穿得很少,但是因為女性普遍體質偏寒,如實再被寒風凍著,那就容易因為宮寒,進而導致不孕不育癥的發生,有礙于以后的生育。
6、反復感冒
體表溫度的降低會導致鼻黏膜中的毛細血管收縮,隨后血管供血量減少,免疫細胞數量也會下降,進入鼻腔的病毒會有更大的概率感染細胞。雖然低溫不是感冒的直接原因,但是卻可以降低人的免疫力,讓那些已經感染病毒卻沒有明顯癥狀的人病情加重。因為受凍而導致的感冒往往不容易治療,且治好后也容易反復發作。
養足陽氣、緩解壓力可避免怕冷
中醫提到陽氣可以推動五臟六腑的運作,是人體溫暖的來源,陽氣不足時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充足睡眠可以補充陽氣的不足。充足睡眠及休息,身體才有足夠的體力去抵抗外來寒冷及壓力。尤其冬天宜早睡晚起,晚上10點睡,太陽出來之后再起床,一來可以避開清晨的嚴寒,也可以減少慢性病患者因溫差過大而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導致心臟病、中風發作的危險。盡量不要熬夜。
壓力損耗人的體質,也降低人的御寒能力。現代人睡眠時間不足,運動量少,工作時間不規律,在這種緊張的情況下,血管持續收縮,血液循環變得愈來愈差。因此養生學專家建議,最好有意識地放松自己,緩解壓力,比方說與朋友聚聚、聽音樂、學會放輕松。
中醫教你身體八部位保暖
雙腳。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腳冷則全身冷”。腎和脾胃的經脈都起源于腳,但由于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血液供應往往不足。自身熱能不夠,就要求助“外援”,最好的辦法是每天用熱水泡腳,促進周身血液循環,使全身都暖和起來。每次泡腳20分鐘,水溫42℃左右最佳,同時可按摩腳掌的涌泉穴,起到調理臟腑、舒通經絡的作用。鞋襪最好保暖透氣、吸濕性好。
腰部。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腎之腑,腎喜溫惡寒,一旦它覺得冷就會立刻“鬧情緒”,男性會腰膝酸軟,陽痿早泄,女性則容易月經紊亂、痛經等。因此,無論男女天冷時一定要穿中長外衣,不要讓腰部裸露。平時可用雙手搓腰:兩手對搓發熱后,緊按腰眼處(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凹陷處),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頭部。頭為一身之主宰,諸陽所會,百脈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襲,易引發感冒、鼻炎、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頭部還是最不善于留住熱量的部位。研究發現,靜止狀態不戴帽子的人,在氣溫15℃時,頭部散失的熱量占人體總熱量的30%,氣溫4℃時,占60%。所以,天越冷越要給頭部保暖,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蓋住前額的。頭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應先到室內慢慢消汗,避免冷風直吹。此外,每天清晨梳頭百余次,使頭皮微熱,有利于頭部經絡氣血通暢,促進諸陽上升,氣血不衰。
脖子。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上承頭顱,下接軀干,還是咽喉要道,更是心腦血管的必經之路,這使它“身體”格外嬌貴,一旦受寒,頸椎病、咽炎、腦血管病就會接踵而來。冬天最好穿立領裝,尤其是老人,外出一定要戴圍巾,對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病有好處。
膝部。膝部受涼可導致關節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保護膝關節的關鍵是保暖防寒,戴上護膝,或選擇膝部加厚的毛褲,注意運動不要過量。除了冬季,雨雪天、夏天空調房中也都不能讓膝關節受涼、受潮。
耳朵。耳朵體積小,接觸空氣的面積大,熱量很容易散發。外加耳朵皮膚薄,耳廓缺少皮下脂肪的保護,極易長凍瘡。因此外出一定要給它們“穿上”保暖外衣,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寬大的帽子、圍巾遮住耳朵。從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讓其快速回暖。堅持每天早、中、晚按摩揉搓耳廓,每次約5-10分鐘。
鼻子。鼻子也經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觸冷空氣,黏液分泌會減少,毛細血管會變脆,鼻子的“屏風”作用就變差,從而導致病菌進入肺內,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幾率。外出時戴個純棉口罩,但最好不要用圍巾遮擋,以防上面的細菌或織物纖維進入鼻腔。天冷時,可每天按摩鼻翼,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搓熱后,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強鼻部血液循環,提高耐寒能力。
背部。背為陽中之陽,如忽視背部保暖,易受風寒之邪入侵,耗傷人體陽氣,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氣好的時候,別忘了給后背曬個“日光浴”,熱流會讓全身舒服。
(責任編輯:鄭永儀 )
立冬即將來臨,立冬的到來意味著冬天真的開始了。冬天氣候寒冷,是各種疾病的好發季節。而且寒冷的冬季總是會凍出病來,那么冬天該如何做好防寒保……詳細>>
對于老年人最討厭的就是度過冬季,因為冬季很漫長,需要有三個月的時間,再加上冬季是各種疾病的高發時間段,需要時刻做好防備工作,其實只要掌握……詳細>>
冬季寒風凜凜,天氣越來越寒冷而且陰氣最為旺盛,若想要保持身體健康就要做到陰陽平衡,冬季要以養陰護陽為主來防止寒氣入侵身體。詳細>>
雪后的大風使氣溫驟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時多了好幾倍。醫學專家研究發現,有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系,中醫認為,人有三個部位最易……詳細>>
中醫認為春季養生應該做到春捂,這樣能夠防止寒氣和濕氣入侵身體,一定要做好頭部手部、腰腹部以及小腿部位的保暖,多喝水,保證充足的睡眠,不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