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中藥是我國一個傳統文化,也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那么中藥要如何配合使用呢?怎么喝中藥才更健康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
中藥配伍講究多
單行:老中醫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總結為七個方面,稱為藥物的”七情”。其中首先談到“單行”。單行就是指用單味藥治病。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種針對性強的藥物即能獲得療效,但若病情較為復雜,單味藥難以實現,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顧的治療要求時,便需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藥與藥之間就會發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進或減低原有藥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有的則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
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地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地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能提高主藥物的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清熱瀉火的黃芩與攻下瀉熱的大黃配合時,大黃能提高黃芩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
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和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姜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相惡: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中藥什么時候喝最好?
上述我們了解了中藥配伍的一些常識,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中藥應該怎么喝才有效。
一般來講,上午9時和下午3時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最佳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最佳。但是不同藥性的中藥,講究不同的服藥時機。一般而言,治療虛癥和腸胃病,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而治療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則通常在飯后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生刺激,減少副作用的產生;助消化或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應飯后服用;而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則宜飯前空腹服用。其中,通便藥物如大黃、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間服用;驅蟲藥也應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藥則應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熱喝”是大部分人喝湯藥的習慣。其實,喝湯藥不一定要“趁熱”。中醫理論認為,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放至30℃~37℃時再喝,而丸、散一類中成藥也應該用溫開水送服;屬于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藥,才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藥后吃點稀飯、熱水,以助藥力;而止吐、解毒、清熱的藥,則應該“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責任編輯:鄭永儀 )
在我們煎煮和服用中藥時有很多方面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因為如果某些細節不正確的話就會影響到藥效。今天,為大家要介紹的就是煎煮和服用中藥不得不……詳細>>
“藥熬好了,趁熱喝”,仿佛這是很多人的想法。覺得中藥趁熱喝更有利于藥效,但是中藥一定要趁熱喝嗎?部分中藥趁熱喝反而不好,必須要放涼了之后……詳細>>
中國人喜歡“趁熱吃”、“趁熱喝”,對食物如此,對中藥仿佛更是如此認定。但其實有些中藥,服用的時候要因“藥”制宜,不一定非要趁熱服用。詳細>>
中藥受到不少人的青睞,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療,中藥往往是患者的首選,那么中藥使用你了解多少呢?詳細>>
喝湯我們經常說要趁熱喝,但是喝中藥的時候我們也要趁熱喝嗎?這條法則是否對,它又適用于哪些中藥和病癥呢?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