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醫方案也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剛正式發布,《通知》要求各醫療機構在醫療救治工作中要積極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加強中西醫結合。在七版中醫治療方案中辨證用方涉及的常用中藥有60多味,中藥的正確使用是保證臨床療效和安全的關鍵所在,本文就該方案中的中藥在臨床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探討如下,供同行們參考。
一、中藥品種來源
同名或同一種中藥可來源于不同植物種類,性味功效有別。
1、杏仁 有“苦杏仁”和“甜杏仁”之分,苦杏仁,為薔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亞杏、、東北杏、或杏的成熟種子。性味苦,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煎服5-10g,用量當控制,陰虛咳嗽及大便溏泄者不宜用。甜杏仁,為薔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部分栽培種而其味甘甜的成熟種子,性味甘,平,功效潤肺止咳,潤腸通便,藥力稍緩。煎服5-10g。兩者區別,苦杏仁苦降溫散,且具毒性,多用于感冒喘咳、痰多之證;甜杏仁甘平潤肺,毒性小,適用于虛勞咳喘,腸燥便秘之證。
2、竹葉與淡竹葉 竹葉為禾本科常綠喬木或灌木淡竹的葉。性味甘、辛、淡,寒,歸心、胃、小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生津,利尿的功效。煎服,6-15g,鮮品15-30g。淡竹葉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葉的葉。性味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利尿的功效。煎服,6-9g。兩者都有清心除煩的功效,但竹葉長于清心除煩,兼能涼散上焦風熱;淡竹葉利尿作用較好,臨床使用時,熱病初起或熱傷氣陰,煩熱口渴,多選用竹葉;若濕熱為患,心煩尿赤、口舌生瘡、小便不利,多用淡竹葉。
3、陳皮與化橘紅 陳皮又名橘皮,為蕓香科常綠小喬木橘等多種橘類的成熟果實之果皮。性味辛、苦,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煎服,3-9g。化橘紅為為蕓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外層果皮。性味辛、苦,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寬中,燥濕化痰的功效。煎服,3-10g。兩者功效比較,陳皮理氣調中,燥濕化痰,多用于脾胃氣滯濕阻所致的胸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噦逆、咳嗽痰多等;化橘紅性偏溫燥,燥濕化痰之力較勝,兼能消食,多用于風寒咳喘痰多、食積不化、嘔吐噦逆、脘腹脹滿等,尤適用于寒痰、濕痰所致的咳喘痰多、胸膈脹悶。
4、北沙參與南沙參 北沙參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珊瑚菜的根。性味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煎服,4.5-9g。南沙參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輪葉沙參、沙參的根。性味甘,微寒。歸肺、胃經。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補氣,化痰的功效。煎服,9-15g。南、北沙參功效相近,北沙參滋陰作用較好,南沙參兼有祛痰之功。
5、人參與西洋參、黨參 人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根。性味甘、微苦,微溫,歸肺、脾、心經。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煎服,3-9g;挽救虛脫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兌服。人參分野生和栽培,野生者稱野山參,補力較大,栽培者稱園參,補力較差。園參因加工方法不同,有生曬參、紅參、白參、參須(須根)等規格,作用也稍有差異,以生曬參、紅參質量為好,白參較差,參須更次。生曬參適用于氣陰不足者,白參功同生曬參,作用較弱;紅參性偏溫,適用于氣弱陽虛者。西洋參為五加科多年生植物西洋參的根。性味甘、微苦,涼。歸肺、心、腎、脾經。具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另煎兌服,3-6g。黨參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黨參、素花黨參或川黨參的根。性味甘,平,歸脾、肺經。具有補脾益肺,補血、生津的功效。煎服,9-30g。三者臨床使用時應注意,人參與西洋參具有補益元氣之功,但人參益氣救脫之力強,特別是野山參,單用即可收效;西洋參偏于苦寒,兼能補陰,宜于熱病等所致氣陰兩脫者。黨參在古今成方中雖能替代人參,但藥力較薄弱,不能持久,一般輕癥、慢性病,可以用黨參代人參用,若重癥、急癥仍要用人參。
二、中藥炮制
中藥在應用或制劑前,要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以適應臨床醫療、調劑、制劑的需要。中藥炮制是我國的一項傳統制藥技術。同一來源的中藥,因炮制不同,性味有變,臨床功效也有別。
1、麻黃
麻黃有生麻黃、炙麻黃,生麻黃發汗力強,故發汗解表多用;炙麻黃,一般用蜂蜜炮制,蜜炙后可減弱其發汗之力,且有潤肺之功,故平喘止咳多用炙麻黃。生麻黃發汗開肺之力較強,故用量不宜過大,體虛多汗忌服。《傷寒論》麻黃湯,麻黃先煎去浮沫可減緩其猛烈之性,故入湯劑宜先煎去沫。
2、石膏
石膏有生石膏、煅石膏。生石膏為含水硫酸鈣,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煅石膏為生石膏燒煅后,為無水硫酸鈣,具有斂瘡生肌,收濕,止血的功效。外感熱病,高熱不退,煩渴引飲等氣分實熱證,肺熱咳喘和胃火牙痛、頭痛等用生石膏,先煎,15-60g。煅石膏多外用,用于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等。
3、大黃
大黃有生大黃、制大黃,大黃炭。生大黃,瀉下力強,故欲攻下通便者宜生用,5-15g,入湯劑宜后下,不宜久煎。酒制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善清上部火熱,宜用于瘀血證,或血熱吐衄、目赤咽腫等。大黃炭則化瘀止血,多用于出血證。
4、白術
白術有生白術、炒白術。生白術偏于燥濕利水,宜用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留而為痰飲、水腫等癥。炒白術偏于補氣健脾,止汗安胎,宜用于脾虛氣弱,運化失常所致的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脾肺氣虛,肌表不固的自汗;妊娠胎氣不安之證。
5、甘草
甘草有生甘草、炙甘草。生甘草性微寒,可清熱解毒,可用于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食中毒等。炙甘草,藥性微溫,蜜炙后可增強甘草補益心脾之氣和潤肺止咳作用。
三、中藥特殊用法
由于中藥的來源、炮制、藥性等方面的因素,在中藥以湯劑為主的臨床使用時,有些特殊的用法能有助于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保證用藥的安全有效。
1、附子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性味辛、甘,大熱。有毒。附子在用于臨床前都經過了嚴格加工炮制為黑附片(黑順片)、鹽附子、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經過炮制后的附子其烈性和毒性都有所減低,符合臨床安全用藥的需要。附子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作用,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煎服,3-15g,宜先煎0.5-1小時。孕婦及陰虛陽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
2、水牛角
水牛角為牛科動物水牛的角。性味苦,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的功效,用于溫病熱入血分,高熱神昏譫語,驚風抽搐。鎊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時以上。水牛角濃縮粉沖服,每次1.5-3g,每日2次。
還有細辛、貫眾,均有小毒,在臨床配方時注意用量,細辛,煎服1-3g,散劑每次服0.5-1g。貫眾,煎服,4.5-9g。
專家介紹
彭康 教授(中藥學)、主任醫師(中西醫結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兼治未病中心學術帶頭人。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導師;嶺南名醫、羊城好醫生。現任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慢性病管理分會副會長、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藥調配與監測分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調劑與合理用藥分會常委、中國藥理學會中藥與天然藥物藥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綜合醫院中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血栓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健康管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保健協會中醫治未病分會常務委員。 《中藥藥理與臨床》常務編委、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類系列教材專家指導委員、廣東省本科高校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
全國醫學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中藥學》第一版、第二版主編,全國高等學校中藥臨床藥學專業創新教材《中藥藥性學》主編,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主編或參編學術專著17部,獲國家、部、省基金課題7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三等獎2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2017年獲得“榮耀醫者”,“中華醫藥突出貢獻獎”。
師承首屆國醫大師顏正華教授和中央軍委保健專家臧堃堂教授,曾任全軍中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7-1999年在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生物系作訪問學者,從事中藥降血糖藥理研究和參與籌備香港浸會大學首屆中醫本科班。
醫療特長:擅長各種頭痛及神經痛、眩暈、失眠、神經衰弱、腦血管病、中風后遺癥、癲癇、腦萎縮、老年性癡呆、腦損傷及腦手術后康復等腦病專科。并診治急慢性咳喘、慢性胃腸疾病、月經病等內科雜病及腫瘤的中藥調治及亞健康中醫保健治未病等。
出診時間:周一上午(治未病科專家診室),周四上午(門診四樓名醫治未病科)
家庭醫生在線(www.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馮莉莉 通訊員:彭逢美、朱欽文)
喝酒之后自然就容易喝醉,其實喝酒真的讓人無法接受相信,很多喝過酒的人都能夠明白。在民間也同樣流傳著各種可以解酒的方子,有不少的人在喝醉過……詳細>>
當人們氣急敗壞時會不停的跺腳,其實這是一種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經常跺腳能給人體帶來意想不到的養生功效,如促進血液循環,消除悶氣,緩解小便……詳細>>
在平日里,你是如何養生的呢?與其吃保健品來養生,不如試試按摩穴位養生方法。中醫穴位按摩方法又簡單,還可以幫你預防很多常見的疾病。如果你感……詳細>>
糖尿病是一種出現幾率比較高的代謝性疾病,是因為胰島素生物作用已經受損所導致,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一定要嚴格的控制。糖尿病其實和很多不一……詳細>>
每一個人其實都沒有辦法躲避衰老,一般在進入到50歲之后就容易會進入到下坡路階段,會有加速的衰老現象。但是也有一些人會有明顯的未老先衰現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