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熾明 副主任醫師
擅長:泌尿系腫瘤、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疾病的微創腔鏡診治....[詳情]
作者 張成
重五山村好,
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
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
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
一笑向杯盤。
這是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公元1125—1210年)71歲(1195年)在端午節當天寫的一首五律詩——《乙卯重五詩》。通過陸游的《乙卯重五詩》,我們不僅了解到陸游本人在端午節那一天的生活,而且了解到800多年前南宋時期浙江一帶民眾的端午文化:吃粽子悼屈原(粽包分兩髻);帽子上插艾枝和前額點丹避邪氣(艾束著危冠,羸軀亦點丹);用年復一年的有效藥方配藥備用(舊俗方儲藥);晚上小酌一杯(一笑向杯盤)。這是中華端午文化的真實寫照,很感謝陸游用記敘詩的方式向我們展現了南宋時期江南端午節的生動場面。我想陸游在端午節這一天難得心情不錯(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一反他平日憂國憂民、矢志報國卻又有勁使不出的精神狀態。但在我國端午節的習俗,應該還有龍舟競渡,可是陸游沒有在詩中表現,也許是他那天沒有去看龍舟比賽。
艾葉又稱五月艾,是端午節十分重要的道具,在端午節這天,幾乎人人頭上插帶有艾葉的小枝,家家戶戶門口掛有濃密艾葉的整枝,這是因為艾葉氣味芬芳濃烈,可以驅蚊蟲,人們相信艾葉可以避邪。明代醫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記載:艾葉性溫味苦辛,其氣芳香,溫中逐冷除濕,止血止痛,調經安胎;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臨床上常用于小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子宮出血、胎動不安等。正如明代醫家龔廷賢(公元1522-1619年)在他著的《藥性歌括四百味》中所說:“艾葉溫平,溫經散寒,漏血安胎,心痛即安”。現代研究表明:艾葉含有揮發油如桉油素等,能縮短出、凝血時間,對子宮有興奮作用;可以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抑菌和抗病毒等(白玉、王淳,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第七版,2018,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87頁)。其實,在端午節除了“艾束著危冠”外,還有吃艾餅、點陳艾香、喝艾茶和艾灸的習俗。宋代詩人韓淲(公元1159-1224年)的五言律詩《昌甫送艾葉餅》有“近來關膈病,且得煖枯腸”的詩句,表明當時有吃艾餅治療寒性腹痛。在廣州,有一個全國性高原艾產品公司“弦歌堂”,用艾產品預防和治療疾病。譬如,合理使用艾茶,“給你的胃腸曬曬太陽”,治療胃寒疾病。我認為,外在的陽氣靠太陽,胃腸的陽氣有艾葉,這是對李時珍艾葉“溫中逐冷除濕”觀點的傳承和普及。艾葉足浴也很普遍,艾灸則更是養生、治病的常用方法,因可增強體內的正氣。《黃帝內經》教導我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端午節用艾的習俗(預防疾病)和龍舟比賽(增強體質)給我們傳達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預防為主、增加體內正氣的經驗,是我們預防疾病的寶貴遺產。
如今,《乙卯重五詩》給了我們一些新的啟示,給端午節賦予了新的內涵:紀念屈原(公元前340-278),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當國家需要的時候挻身而出,如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英勇的志愿軍戰士;又如當武漢新冠疫情出現后全國人民、尤其是各地的醫務人員舍身忘死的支援,這是一種國家的“正氣”,我們要學習他們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做貢獻。國家強大了(正氣存內),才能保家衛國,保衛世界和平;對于國家每一位公民,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正氣存內),預防疾病,治療未病。
現在,傳統的端午節已成了我國法定的節日,全國人民放假一天,以便更好地傳承端午節的習俗,傳承中華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預防疾病的教育,使整個國家和全民族興旺發達,繁榮富強。
張成 中山大學神經內科學二級教授,附屬第一醫院名醫
轉載自《記憶》
家庭醫生在線(www.zpeb.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
(責任編輯:科聞 )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是唐代詩人元稹(公元779-831年)對菊花的偏愛和贊美,也是對他在賞……詳細>>
煎中藥前需要注意什么?煎中藥可不是把東西放進去熬制就好,比如不能用熱水泡藥材等,這里面可有很多注意事項,跟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詳細>>
許多人認為喝酒傷肝,會帶來各種疾病。但殊不知,適中藥泡酒不但不會影響健康,還能美容養顏。每天來一小杯,讓你的面色紅潤有光澤,面若桃花。詳細>>
你是如何煎煮中藥的呢?中藥的煎煮方法有很多,過去和現今的煎煮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之處。今天,要為大家科普的就是你所不知道的4種中藥古老的煎煮……詳細>>